告别“缺医少药”实现全民“病有所医”

发布时间:2019-11-17 17:19:15


周婷玉

  

张铎摄

,陈竺切身体会过缺医少药年代的无奈,同时也见证了新中国60年来医药卫生事业的跨越发展。

  回顾过去,他的话掷地有声:;展望未来,他信心满怀:“我们终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均寿命突破“七十古来稀”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09年9月10日,。看着大屏幕上各地通过网络直报过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数字,陈竺说:“尽管当前防控形势严峻,但是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防疫战。”

  陈竺的信心来源于这样的事实:在全球死亡数千例的情况下,我国至今尚无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我国在全球率先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并成为首个可以应用这一疫苗的国家。

  两个月前,他伸出胳膊,成为全国第一位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受试者。“为了人民健康,医务人员应该带头。”陈竺说,目前看来,国产疫苗是安全的。

  陈竺指出,在过去的60年中,以疫苗、抗生素等为代表的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命进程,在维护人民健康方面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60年来,我国基本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实现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儿童白喉已连续20年无报告病例。

  曾经被称为“国病”的乙型肝炎,也通过接种疫苗等措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自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以来,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11%降到了7%,婴幼儿携带率更是低于2%。

  陈竺说,在这一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我国还要为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这种努力持之以恒,乙肝发病就会明显降低,希望2015年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6%以下,尽早将‘乙肝大国’的帽子摘掉。”

  目前我国已经有13种疫苗覆盖到15种疾病,这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新中国成立前,,人均寿命只有35岁,但现在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3岁,完全突破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局限。

  走出“缺医少药”的困境 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上世纪70年代,在卫校实习的陈竺看到一个血友病的孩子,牙龈一直出血,因为没有药品,三天后孩子走了……那是陈竺感觉极度无助的三天。

  1978年报考上海第二医学院研究生时,尽管当时心血管和胃肠道疾病也都是热门,但陈竺毅然选择了血液病专业。因为那三天的记忆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经过20多年研究,我国在抗击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之一——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使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的55年生存率从百分之十几提升到90%。陈竺就亲身参与了这道难题的攻克。

  从1970年到1978年,中国的农村严重缺医少药,“赤脚医生”们只能靠“一根针、一把草”为百姓看病,抗生素在当时被认为是奢侈的药品……那是陈竺永远难忘的8年。

  陈竺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医务人员只有10万人,每万人只有2张床,技术水平低下,医药和设备产业几乎是一纸空白。“怎么样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完整医疗服务体系,是老一辈卫生人普遍的困惑。”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全国拥有卫生机构27.8万个,医疗卫生队伍600余万人,每千人2.8张床。说起这些,陈竺如数家珍。

  同时,我国的医药和医疗仪器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后每年都以16%的速度在增长,而且还大量出口,不断开拓国际市场。2007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6679亿元,医药贸易出口额246亿美元。

  陈竺说:“我国现在总体的医疗质量和主要的健康指标有了大大的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农村医疗格局的变化更是让人欣喜。陈竺说,现在我国农村拥有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医疗队伍素质在不断提升。2008年底全国共有村卫生室60余万个,乡村医生90余万人。在深化医改中,国家还投入巨资改善县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力争使百姓大病不出县。

  “另外,近年来,我国农民还第一次有了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陈竺说,2002年试点以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在全国,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的各类保障制度覆盖了超过10亿城乡居民,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正在形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化解医疗风险建立了保护屏障。

  医改针对“看病难、看病贵”下药医药卫生事业继续攻坚克难

  1989年7月3日,陈竺结束了在法国5年的学习,带着几大箱资料和仪器,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当时出国留学的使命就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然后回国。”他说,“任何时候,都要讲信用,要实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

  18年后的同一天,。他说:“这关系到13亿中国人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确实压力很大。”

  这相隔18年的人生转变,对陈竺而言,都是为了同样的信念,那就是维护祖国百姓的生命健康。

  刚上任的陈竺,面临着社会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热议。“如何为13亿人民提供一个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体系,这一挑战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

  陈竺认为,“看病难”主要是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合理,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老百姓找到好医生不容易;“看病贵”,一方面是医疗费用的上涨明显高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另外是个人支付比例过高。

  “医改就是对准‘看病难、看病贵’下药的。”他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缓解和减少由于疾病造成的贫困,基本药物制度要保证药物物美价廉,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是为了方便群众就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了预防重大疾病。

  另外,公立医院改革是难点、也是热点。陈竺说:“尽管不好控制,但它集中了看病就医的诸多矛盾,所以必须进行改革。”今年,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将在全国12个城市启动。

  “任何医改方案都很难让每个人满意。”对深化医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陈竺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