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罗湖各社区活跃着一群“特殊市民”调解家庭纠纷

发布时间:2020-11-27 09:33:15


本文讲的是家庭纠纷调解案例。在深圳市罗湖区各社区活跃着一群家庭矛盾“专管”,他们特征相似:都是愿意义务工作的热心人、手机电话张贴在小区宣传栏或楼道间、出门时胸前总不忘挂个红色的牌证,上书: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监督员。...
深圳罗湖各社区活跃着一群“特殊市民”调解家庭纠纷
在深圳市罗湖区各社区活跃着一群家庭矛盾“专管”,他们特征相似:都是愿意义务工作的热心人、手机电话张贴在小区宣传栏或楼道间、出门时胸前总不忘挂个红色的牌证,上书:家庭暴力防护中心监督员。
据了解,这样的“家庭防暴员”已由最初的10人发展至现今的百余人,覆盖全区10个街道、115个社区,不仅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防护大网络,还建起“社区―住宅小区―楼栋”三级防护小网络。这样的“专管”到底有没有推广意义?他们的工作会影响他们自身的家庭生活吗?而自己的家庭遭遇矛盾他们又如何处理呢?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家庭防暴员”的“调解生活”。
「调解生活」
24小时随叫随到的“001”
刘善普被亲切地称为24小时随叫随到的“001”。刘老的“家庭防暴员”证有些特别―――编号是001,这不仅因为他是全区第一位防暴员,同时也是这个“上岗证”的创始人。
自担此职后,刘老常常深夜12点还在楼道巡逻,手机也是24小时开着,只为在别人需要时可以随时找到他。一日寒冬凌晨2时,一住户来电称“隔壁房打架,闹得邻居们都无法睡觉了”,老人二话不说就起床奔到那家去,只见女的眼睛被打得青肿正躲在被子里痛哭。直到清晨6时,两口子终于在刘老的“哄哄吓吓”、“边打边拉”下恢复理智。双方和解了,但引发家庭矛盾的根源还在。于是,刘老将自己一套空房免费让夫妻俩住下,后又连续6天对其进行跟踪回访。现在,这对夫妻虽已搬离东门街道,但逢年过节都登门拜访刘老,并亲热地称他为“表叔”。
“谁家的灶房不冒烟,哪家的夫妻不吵架?”采访时,刘老常常提起这句家乡俗语,已成功调解了11个案例的他以“爱心、耐心、恒心和细节”作为自己的调解秘诀。但在回忆一些调解过程时,老人脸上也闪过一丝无奈,他告诉记者,在赶赴发生家暴地点时,有60%―70%的家庭都会不客气喊“你走开,不要你管”,而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暴都被视为“家务事”,不愿多管;此外,当前一些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处罚也不够,一些家暴往往因伤害程度达不到《刑法》规定的最低标准,而得不到制裁。
「专家点评」
“家庭防暴员”应纳入体制内
点评人:深大社会学系主任、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易松国教授对于深圳罗湖各社区引入“家庭防暴员”的做法,易松国认为这可以在家庭暴力事件发生后起到调解沟通、引导求助和监督作用,并对施暴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压力,在现行体制下,很值得探索。但从长远看,作用是有限的,也不易发展下去。
“家庭暴力干预有一定的专业处理技巧,否则会起到反效果,而热心肠、性质类似‘义工’的防暴员即使再懂法律,毕竟也不是专业出身;更为关键的还有体制制度上的认可问题,他们的权威究竟有无法律保障?身份能否受到各部门、社会的承认?以个人身份介入当事家庭可以被接受吗?”据易松国介绍,香港的防家庭暴力工作都是由专业社工完成,他们不是义工,上岗后有编制、有薪水;技术要求高,不仅要经过大学“社工系”的学习,还要通过注册考试,是一种职业,工作范围包括:对双方进行调解、咨询、教育施暴者;在调解不成时,、司法、卫生等各种部门,并要始终对案例进行跟踪等。“职责”和“家庭防暴员”相似,但由于其已形成完善体系,制度化、职业化,被政府赋予法定职责,所以为社会所认同,起到很好的“中介”作用。
易松国认为,当前整个社会防家庭暴力的力度还非常不够,根本原因是立法和执法有差距;其次防家庭暴力是个系统工程,仅由妇联牵头有些力不从心,应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再次,家庭暴力的产生除了本身的家庭矛盾外,很多时候也是因施暴者的人格心理缺陷、观念封建等造成,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这在国外都是由专业机构完成。至于罗湖现行的“家庭防暴员”制度,他则建议有关部门应考虑适当给他们支付一些报酬,进行上岗和业务培训,而防暴员也应有遵守尊重隐私、对案件保密等职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