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多磨——看重庆国投增资扩股

发布时间:2019-08-10 13:16:15





重庆国信:外埠企业坐庄增资扩股 寻求“华山第三条路”


  “这次20个亿的增资扩股计划我们准备放弃中外合资。现在已经跟北京、南京、天津、西安几家企业谈得差不多了,大概10月底就会有确切的结果。”8月4日下午,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下称重庆国际)董事长何玉柏说。
  是走中外合资之路,还是由本地企业和政府共同注资控股?当外界还在这两套方案间猜测不定的时候,最后落定的答案竟然是意料之外的第三种。
  “本地化”搁浅
  “谁拿得出真金白银,谁就可以进来。”何玉柏的这番话,可谓揭示了重庆国信第三次增资扩股的核心问题———到底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而坊间对重庆国信增资扩股一事最大的疑问亦在于此。
  4月中旬,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即建设“金融高地”,而这块高地的组成部分之一便是重庆国信。一位接近重庆市政府的人士透露,市政府对重庆国信增资扩股的初衷,是在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引入本地企业,以平衡股东力量进而掌握实际控股权,使之成为重庆市经济建设中的一张金融牌。为此,主管金融的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将促使重庆国信增资一倍,把10亿元资本金扩大到20亿元,且市政府将“舍命陪君子”———向其投入2亿元资金。
  “舍命陪君子”的一个背景是,重庆国信现有资本金10.3373亿元,其中,重庆市财政局持股41.36%,珠海经济特区国利工贸发展总公司、华金信息产业投资公司和北京中关村通信网络发展公司分别持股39.8%、13.3%和5.54%。从表面的股本结构来看,重庆市财政局是第一大股东,但由于后三者为关联企业,对重庆国信的经营管理拥有实际控制权。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珠海国利进入后的这一年多里,重庆国信的大部分业务都在外地开展,本地业务不过20%左右。但是,何玉柏表示具体的统计数据尚未出来,本地业务量应不低于50%。
  业内人士揣测,。2000年,上海国投依托上海市政府完成增资改制计划,由政府划拨资产增加资本金、成立投资管理公司,最终组建了国际集团公司。政府的积极参与使上海国投很快成为当地政府履行国企改革、资本运作、国有资产管理代表等职能的重要金融工具。
  但这一传闻中的计划目前只能暂时搁浅。业内人士分析,有两点实际情况使上述计划难以实现:
  其一,市政府希望将国信“本地化”,然而正在与重庆国信密切接触的参股对象中,却独独没有重庆市本地企业。何玉柏对此的解释是,本地企业实力有限,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资金。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重庆国信外地股东占主导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地政府一种开明的态度———在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时并不坚持己见,专注于把重庆国信发展壮大起来。
  其二,不论何种方案,增资扩股的决议必须通过董事会。而董事会7个席位中,第二大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占据了4席,重庆市财政局只占2席,剩下1个席位是独立董事。于是,此次重庆国信的增资扩股计划,包括募股邀约的机构、机构的参股比例、价格等条件必然在实际大股东的控制之下。
  何玉柏还告诉记者,之所以在多个城市寻求合作伙伴,是希望招募的股东覆盖面越大越好,以便集中更多的资金优势和资源优势。目前谈判正在价格、持股比例等细节上徘徊。
  三次变革夙愿未了
  从1984年公司成立至今,重庆国信经历了三次变革。而中外合资则成为其始终未了的夙愿。
  1998年,重庆市政府向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即重庆国信)投入资本和资金,使其资本金由原来的1.5亿元增至13.2亿元,成为全国在整顿信托投资公司期间被批准增加资本金的惟一一家地方信托投资公司。不过,当地政府投入的资本有9.8亿元未到位。
  但是,受历史包袱过重的影响,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重庆国投总负债达20.17亿元,不良资产率达37.1%。举步维艰的窘境下,公司再次提出改制要求。
  在第二次改制方案中,中外合资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即将重庆国投组建为中外合资的以投资银行业务为重心的信托投资公司。
  该计划分为两步:首先,通过与国内知名企业的战略性合作,确定公司在重庆投融资体系中的战略定位,然后,通过中外合资,重新确定公司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定位,建立全新的机制。
  一位曾参与改制的人士透露,当时重庆国投考虑通过引进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和发展投行业务,一方面引入国际通行的公司管理制度和商业规则;另一方面引入国内外投资者,利用国际资本对重庆国有企业进行改造。
  这样一来,既能充分发挥其直接融资的功能,又能防范和化解支付风险,为重庆的经济建设服务。
  2000年3月,重庆国投与国际金融公司、美国先锋基金达成了相当明确的合作意向:与外资方共同发起投资组建中外合资信托投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亿元~20亿元,其中重庆国信占51%~67%,外方占33%~49%,重庆国信以资产入股,外方以货币资金或以债转股的方式进入。但接踵而至的信托业大整顿使这一计划最终流产。
  直至2001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内的信托业整顿告一段落,信托公司开始进行重新登记,重庆国投高层也开始寻找新股东入主。
  这一次的增资扩股显得颇有些惊心动魄,“四大财团”几乎都是拎着几个亿的钱袋子前来争夺股权———由云南电力牵头,光华投资、西水股份、清华同惠、北大电力、爱使股份共同组建的“一号财团”;由海南航空牵头,新华航空、美兰机场等3家组成的“二号财团”;由珠海国利牵头,北京华经信息、北京中关村网络组成的“三号财团”;以及人民日报社下属的几家企业组成的“四号财团”。最终,几天内就调集了11亿元资金的珠海国利过关斩将,成功入主重庆国投。至此,重庆国投结束两年的保牌、改制任务,重拾自己的主营业务。2002年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公司重组更名为重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国信)。
  然而,对于重庆国信的高层来说,中外合资的念头就好似一股未了的情结,始终没有断过。
  2002年下半年,重庆国信与国外及台湾、香港等多家外资企业开始密切接触,商讨合作的可能性。“外资企业进入国信的积极性很高。”董事长何玉柏说。
  但重庆国信的第三次增资扩股似乎仍将与外资擦肩而过。何玉柏透露,由于中外双方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上迥异,互相难以理解,导致公司与这四五家外资机构的谈判进展得十分缓慢,半年多了仍无结果。“我们可能无法再等下去了,只好暂时放弃中外合资,先跟国内的企业一起做大做强,然后再考虑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