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丰富中国百姓的理财产品链:理财产品设计创新与投资者理财观念转变

发布时间:2019-08-15 20:12:15



  中国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正处于萌芽阶段,银行存款、国债是最能让老百姓接受的理财产品,也是老百姓最信任的理财产品。每当有国债发行的日子,我们总是能看到银行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有的人甚至是前一天晚上就去排队了。中国接近50%的储蓄率说明老百姓把大量的闲置资金选择了存银行。可见,中国老百姓对银行存款和国债是多么的偏爱。

  但是,中国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每过去一年,意味着我们的钱又少了一些,专业术语叫“贬值”。2008年的物价上涨预计将超过6%,而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却徘徊在4%左右,净损失2%。巴菲特曾经说过:“从长期来看,持有现金是风险最大的投资方式”。延伸来讲,长期持有处于负利率的理财产品也是一种风险不小的投资方式。因此,如何让我们辛苦积累的财富跑赢CPI应是我们理财的首要目标,也是初级目标,简单地投资于国债或者银行存款显然是无法实现这个初级目标的。

  国债、银行存款是两种最为简单初级的理财产品,对于初级理财产品的偏爱说明了我们的很多投资者仍处于理财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老百姓的理财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表现为对无风险产品的情有独钟、对新兴产品的排斥心理以及投资行为的跟风操作;另一方面,资产组合中理财产品链不完善,目前市场中理财产品主要集中的两端,一端是无风险产品如国债、银行存款,一端是高风险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中间产品太少,典型的哑铃式产品链。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我们老百姓的资产组合里要么是无风险的国债或银行存款要么是高风险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而老百姓的不成熟投资心理又使得在投资选择上容易跟风,顺势而动。2006年以前大家都习惯把钱存在银行或者购买国债,2006年至2007年期间遇到了大牛市,大家又一窝蜂似的涌入股市,再到了2008年股市大跌,老百姓大多又赔钱退出股市回到银行了。无论是过多地投资于股市还是投资在银行都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宏观来看,我们的理财应该有一个综合规划,跟风投资并不可取,适合自己的产品才是科学的选择。具体到产品结构,居于无风险与高风险之间的低风险产品应该占到资产组合的核心,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性来搭配无风险、高风险产品的比例。

纵观国内理财市场中现有的理财产品,无风险的产品主要包括国债、银行存款等,高风险的产品主要是股票、期货、股票型基金等,而低风险和中等风险的产品主要包括信托企业债券、债券基金、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等。从不同风险产品的收益情况看,无风险产品的收益基本上与CPI涨幅持平,甚至要低于CPI涨幅;高风险产品从长期角度来看最高,平均每年能达到10%-20%,但是短期的波动性很大,不适合相对保守的中国老百姓过多的参与;中低风险的产品的年收益率大约在5%-10%区间。比较不同风险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中低风险的产品应该是更加适合的产品,理应成为投资者资产组合里的核心部分。

  客观地来讲,我们市场中存在的产品链还是比较完善的,但为什么我们老百姓资产组合里的产品链不合理不完善呢?可能主要还是像我们上面提到的老百姓的理财观念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因,老百姓对很多新生事物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就好比基金一样,在2006年以前,很多人不知道基金为何物,但两年之后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基金的。对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也是一样,包括对信托、企业债等都将有一个慢慢了解接受的过程,现在不接受,并代表这些产品不适合我们,也并不代表将来不接受。以信托为例,信托的风险要稍高于国债和银行存款,属于低风险产品,年收益率大约在8%-10%,期限一般在一年到五年,从风险收益角度看,收益要高于CPI涨幅,风险低,非常适合投资者去投资,而且信托的机制灵活,可以设计适合不同投资者的产品,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可为什么现在购买信托的人还是很少呢?主要就在于一个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

  如何才能让中国老百姓的资产组合更加合理、理财产品链更加丰富呢?一方面需要理财产品设计人员设计、创新出更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投资者理财观念的转变和成熟,关键在于投资者理财观念。要转变投资者的观念,首先需要投资者自身慢慢总结和觉悟,更多的是需要理财从业人员的推动。理财从业人员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从理财规划的角度全方位为客户量身打造理财计划,而不是简单地只看到树木不看到森林,不以销售产品为简单目的为客户理财,这样才不至于让投资者经常往返于两个极端,从而保持资产的稳定增值。第三方理财规划业务在中国大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