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商品要打假,抽检制度也需改良

导读:网络商品要打假,抽检制度也需改良

  日前,工商总局对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唯品会等电商的电风扇、电磁炉、手机、插头插座、儿童用品、内衣、卫生巾等503批次商品抽检。经检测,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其中,天猫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对此,天猫、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发出声明,将对线上平台产品质量进行更严格把控,清除山寨品牌,加强产品抽检。

  监管部门组织开展网络商品质量专项抽检,旨在促进网络商品质量提升,打击网络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净化电商消费环境,其良苦用心,显然值得肯定。不过,无论抽检结果怎么样,我对于媒体带有渲染性质的“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居第一位”等报道,却不太在意,甚至有一种耸人听闻的感觉。这样解读抽检结果,恐怕会对消费者形成一种严重误导,给电商平台与网络消费市场带来较大伤害。

  抽检是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少量产品进行检验,据以判断该批产品是否合格的统计方法。从少量产品中再检出更少量的问题产品,能说“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多少多少”吗?抽检不同于全检,抽检结果拿“总体”来说事,很难说公正科学。这些年我们总是在讨论“怎样的质量抽检才有说服力”,就说明抽检是存在问题的。至于“××商城出售的不合格产品数最多”,电商平台商品多得几乎数不清,抽取数十件商品检测,得到的结果未必能代表真实情况,媒体贸然给电商平台扣上“不合格产品数最多”的帽子,也未必客观公正。

  不过如果深究,我们会发现,媒体对抽检结果进行带有夸大嫌疑的报道,或者误解性报道,极有可能是相关部门在公布抽检结果时,数据比较笼统模糊、标准不够明确详实、没有进行及时的抽检说明造成的。比如此番抽检涉及的电商平台众多,而不合格产品存在的问题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内在质量不合格,有的则仅仅是标签不合格、使用说明不合格,二者对消费者造成的危害可谓是天壤之别,对于问题不同的不合格产品,岂能笼而统之地统计在一起,并简单地做纯数据比较?

  网络商品要打假,抽检制度也需改良。电商平台商品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全检显然难做到,以固定的间隔,每隔若干个体抽取一个样本,进行系统抽样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换言之,提升抽检频率和范围,在多次、大范围抽检基础上,再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于不合格产品,不同的样本与问题不具备可比性,也需根据不合格程度进行“不合格分类”,而不是笼统地公布,让公众对不合格产品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比如插座插头不安全,与衣服标签不规定,压根儿不是同一安全级别,能笼统地公布吗?

  必须强调的是,抽检网络商品的终极意义,在于落实责任主体,形成消费警示并给予网络经营者以严厉处罚,而不是给任何电商平台以及网络消费市场造成伤害,也不是让网购消费者不敢安心“剁手”。
(编辑: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