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阳光”,私募期待更大生存空间

发布时间:2021-03-06 07:04:15


它们从“灰色地带”走进“阳光”,成长为A股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力量。或许在强手如林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中,规模仅有数百亿元的阳光私募基金只是一棵稚嫩的树苗,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朝着参天大树的目标进发——只要给它们足够的生存空间。

  “阳光”下难免有阴影

  一周前,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的一纸公告,将阳光私募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湖北国贸盛乾投资有限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立案调查

  这一消息备受业内外关注,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首只被立案调查的阳光私募,更因为当事人所掌管的国贸盛乾基金,曾在2008年的暴跌行情中,以罕见的正收益位列非结构化私募产品业绩排名榜首。

  虽然人们尚无从了解上述事件的细节,但“不透明”导致的“阳光中的阴影”,却已让业界专家忧心。

  “由于私募产品越来越呈现出公众产品的特征,所以信息透明对于市场参与各方日显重要。”杨宇东说,目前仍有至少20%的标准化阳光私募产品业绩有待公开,而结构化产品的信息公开更加匮乏,“其中隐含的风险不可小视。”

  第一财经研究院在近日发布的“中国证券类阳光私募发展现状研究”报告中建议,管理层应对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公司采取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包括人员、产品类型、产品规模、结构化细则、净值情况等信息,在规定时点连续进行披露。同时,应鼓励第三方对于私募产品进行全范围的研究和信息披露,“用阳光化的手段使得这个市场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期待更大生存空间

  在私募基金日益公募化的同时,公募基金也在拓展专户理财、一对多业务的同时,呈现出“私募化”的特征。这意味着阳光私募们必须与比自己强大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对手争夺生存空间。

  专家们表示,中国的阳光私募通过信托平台运作,从法律角度严格地说,它们只是信托公司的投资顾问。由于缺乏独立的法人主体,私募基金面临无法设立证券账户等诸多尴尬。

  睿信投资管理公司总裁李振宁表示,这种借助信托平台的制度或许还要维持相当一段时间,但是也存在通过修改《基金法》为阳光私募解决独立法人资格缺失等问题的可能。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在“首届阳光私募基金峰会”上表示,上海要建设成为资产管理中心或者说财富管理中心,私募基金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阳光还是非阳光的私募基金,只要在上海设立,在上海运作,我们都非常欢迎。”

  业界也期待着,建设中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给予私募更多“阳光”。业界预计,未来5年中国有望出现管理资金规模过百亿元的大型私募基金。若能给予阳光私募更大的生存空间,或许这个目标的达成能早些,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