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管理:出版企业管理之根

发布时间:2019-08-23 23:43:15


选题是一个出版企业的生命线。选题不行,印制再好,销售能力再强,出版社的业绩都不会好。

一般说来,一个出版企业的产品线不宜多,产品线多了,重点不突出。但是,一个出版企业的产品线又不能太单一,太单一也存在风险。好的办法是:在对产品线进行管理时,为产品线的市场占有率设定明确的目标。

如何管理选题?首先必须实施产品线管理。世界上最强大的出版社也不能做尽各种内容的图书。好的出版企业都会在内容生产上作出自己理性的选择,选择这几方面做,而不选择其他方面,这就产生了产品线的概念。在确定产品线时,出版企业既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历史,又要考虑自己的人员状况。如果自己已有某类或某几类产品且在读者中影响很大、美誉度较好,就不要轻言放弃。如果自己的编、印、发人员缺乏做某类书的知识,也没有做那类书的经验,就轻易不要出版那类书。当然,还要考虑当前的读者阅读需求状况,即某类书在市场上根本卖不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读者根本不会对这类书有阅读需求,就不要上这样的产品线。

一般说来,一个出版企业的产品线不宜多,产品线多了,重点不突出,在类型书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排名就会被削弱,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就会出现问题。目前,中国有一大批出版企业存在着产品特色不突出,无法形成自己品牌的问题。这样的出版社说起来出过很多书,从书店的一层到顶层都有他们的书,可是能让人记起的却没有几本。对读者而言,这样的出版社确实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一个出版企业的产品线又不能太单一,太单一也存在风险。类型书总是存在高峰低谷的波浪式变迁。比如小说,这两年好卖,过两年又不行了。产品线太单一的企业就会经常遭遇效益跌落低谷的困境。这就是出版业常说的“大小年”。

中国的出版社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出书品类上,过去是有明确规定的,产品线单一是正常的。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出版社就要在产品线规划上多下些工夫,科学地规划出几条产品线来。在对产品线进行管理时,应为产品线的市场占有率设定明确的目标。当然,这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如果市场占有率不能够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进入全国同类书的前列,就不要设置这样的产品线。针对一些市场规模很小的图书品类,市场占有率目标就要定得更高些。在设定了目标之后,还要确定人员和资金的投入配比。没有人员和资金作为保障,产品线的市场占有率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如何做好选题论证会?这是许多出版社遇到的难题。社会效益是容易论证的,难论证的是一个选题的经济效益。

选题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选题产生方式进行管理。选题的来源何在?是通过编辑组稿,还是通过版权经理人员引进国外版权?国内组稿,成本较低,并且国内好的选题更适合本土读者阅读,但问题是,随着出版业竞争的激烈,国内好稿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从国外引进版权,优点是竞争没有那么激烈,选题已由原出版社或其他购买此选题的出版社印证过,风险不大。问题是,印量小的书不划算,稿酬是版税加翻译费,实际上是双稿费。

目前,国内出版社既有以国内组稿为主的,也有以引进版权为主的。当然,也有很多出版社是两种方式结合。出版社应针对自己的人员能力确定自己的选题产生方式。有的出版社的选题大都来自国内组稿,他们的编辑个人组稿能力都很强,如果不以国内组稿为选题产生的最根本方式,那就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有的出版社的选题则主要来源是从国外引进版权。他们有一个能力很强的版权部,他们的编辑人员外语水平都很好,引进版权当然是他们明智的选择。在确定了选题的来源之后,就要确定选题的认定方式了。这就涉及选题论证会制度了。

当前,一般的出版社都以选题论证会作为自己确认选题的基本方式,但如何做好选题论证会?这是许多出版社遇到的难题。选题论证会要论证的是一个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此确定一个选题可不可做,该大做还是一般地做。社会效益是容易论证的,难论证的是一个选题的经济效益。怎样去论证一个选题的经济效益前景?这既需要参与论证者的经验,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同类书或类似书的销售数据,更需要对社会心理的把握、分析和判断。除同类书或类似书的销售数据是相对确定外,论证者的经验,对社会心理的把握、分析和判断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一些被确定为当做畅销书来做的书,到了市场上,反响却很小,业绩远远低于预期;一些在选题论证会上不被看好的书,选题勉强通过,到了市场上,却成了畅销书,甚至是超级畅销书。畅销书都触摸到了读者最敏感的神经,甚至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如何加大选题论证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是出版社的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一些传统出版商视而不见或瑟瑟发抖都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争取获得数字版权。或自主开发,或与大的运营商合作,获得可观收益。

选题管理还应包括对选题价值进行最大化开发的管理。首先是纸本书版权的国际销售业务。国际上大的出版公司一个主要的经营收入是版权收入。他们操作的很多书,在出书之前就已赚到很多钱了,因为他们已把这本书的版权卖到了几国、十几国甚至几十个国家,真金白银地收回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美元。在这方面,中国的出版社国际版权贸易意识较差。很多出版社虽然有了从国外引进版权的意识,但还没有向国外销售版权的意识,连专门从事版权交易的人都没有。

当然,有些出版社已经有了国际版权销售意识,他们成了版权交易的受益者。如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狼图腾》,中华书局的《于丹〈论语〉心得》,都卖出了多国版权,成了中国出版业版权销售的经典案例。可是面对未来,在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的过程中,版权的国际化销售一定是一项必须去做的重要工作。一个图书很少走出国门的国家肯定不会是出版强国。其实现在,我们销售版权的机会也非常多,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们的版权是有着强烈需求的。

其次是对选题的数字化权利的管理。如今,数字出版增长速度非常快,对纸本书的市场已构成了明显的冲击,一些传统的出版商已经感受到山雨欲来前的湿漉漉的空气了,视而不见或瑟瑟发抖都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我们不参与数字化运作,数字出版对于我们而言,当然是洪水猛兽。可要是我们参与数字出版,数字出版就会成为我们迅速增长的一大法宝。我们必须争取获得数字版权,在获得这种权利后,或自主开发,或与大的运营商合作,获得可观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