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童话出炉记

发布时间:2019-08-07 19:13:15


  浙江在线07月15日讯最近,童话大王郑渊洁在博客中向少儿读物中的“注水猪肉”现象猛烈开炮――同样价格和厚度的两本儿童读物,一本孩子很快就看完了,而另一本孩子看了几天还没看完。为什么?因为前一本书里边的插图实在太多了。

  昨天,在某知名出版社下的杭州图书公司实习不久的张成(化名)很激动地向记者爆料,一些书靠插图“增肥”其实是小case。在这个少儿书的出版旺季,他这颗“小螺丝钉”已经开始正儿八经地写起了书,采用的“操作方法”就是找一些童话、译著进行第N次的改写拼凑。而这其实已经是圈内的“潜规则”了,到了暑期这种“注水”现象更是泛滥。

  起点》》

  几平米的图书作坊

  实习生的自述:15天,我写了本200页的童话书

  这是家挂在知名出版社下的杭州图书公司――一个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几张隔开的桌子,堆到漫肩的书稿,1个责编加4个新手加4个实习生,每天就跟屋子里的空调一样呼呼地拼命运转着。

  我是非中文专业的大三学生。每天我都把脸埋进山丘般的稿堆里,只露出两只时而迷茫时而兴奋的眼睛。在这个少儿书的出版旺季,我绝对是这条生产链上的一颗重要的小螺丝钉。

  你不知道吧?我们这么一个编辑部小作坊,一个月竟可以做10本书。少儿图书真是超好卖利润很高。我们一般很重视包装,会把封面和插图做得超级精美,一套书,薄薄三本,稍微精装一下,书价轻轻松松就能标到50元左右。

  做了几个月编辑和校对工作,才知道出书原来可以如此“高效率”。书稿大致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签约的写手,二是外文引进书的翻译,三是改写现在很风行的世界名著、译著。最“雷”人的还是第三种方式。如果科幻引进书卖得不错,责编会像挖到金子一样兴奋,然后就找到我,让我也折腾一本类似的书,反正换汤不换药。

  出本书没这么容易的吧?我从前压根就没写过故事,一说码字,我两脚就发软。不过责编给我吃了定心丸。“大胆写,多看几本译著,参考一下,照着套路写写就上手了,写完就可以署名出版。”经验丰富的责编还教给我一条非常讨巧的捷径。“你把原著提炼一些重要的章节留下,把次要的舍去,再把原著压缩到一半字数的样子。可以参照已经有的译著,但是要用自己的话改写,不然会有麻烦的。”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接到写书任务的并不止我一个。现在其他实习生也开始尝试着写了。半个多月后,我还是交出了正儿八经的大作。像我这样的实习生不但可以写书,也要担任校对兼编辑,反正一本200多页的书四五天就可以校完了。

  终点》》

  各大书店书城

  孩子爱看:一下午能看五本家长犯迷糊:一本童话六个版本?

  位于杭州文二路的博库书城,一楼的少儿图书区人气是最旺的。昨天记者转了一圈,发现小读者们手里捧着的大多是花花绿绿的图画书。

  书店的工作人员隔上五六分钟,就要整理这个小朋友们最钟爱的书柜台。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诉苦道:“这个柜台是最乱的。这些书大多都是图片,字很少,三两下就可以翻完,价格还不便宜。”

  记者发现这些书都做得相当漂亮,一本叫作《树真好》的图书,第一页上只有“你好”两个字,第二页上才出现四个字“哼,没意思”。整本书就是一本28页的画册。正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的徐梦扬小朋友告诉记者,这是他一个下午搞定的第五本书了。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家长们在为孩子买书这档子事上一点也不差钱。风帆中学初一学生何光昊的妈妈照着书单迅速买了四十多本书,但对图书的质量却少了点“防火墙”意识。

  只有一位妈妈,很忧心地说,一本《安徒生童话》动不动就有六七个版本,真不知哪一本还保持着原著的韵味呢?而且很多故事的面貌都雷同,这叫读者如何选择?

  难点》》

  少儿书的“潜规则”

  出版社承认:“剪刀加糨糊”的模式已经泛滥

  昨天,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张成这样的经历在圈内已经见怪不怪了,把经典童话故事、译著直接拿过来缩编、改编,配上图片,改头换面一下就成了新书,目前在低幼图书市场,这种“操作”实在太多太多了。

  “以这种类机械化的方式,一个月做10本书是完全可能的。”而记者了解到,一般正规出版社,出版一本少儿书最快也要3个月,通常的出版周期在半年左右,如果要请一些名作者来创作,则至少要一年以上。

  这位负责人分析说,一些文化公司的图书作坊,组织一些大学生来写故事,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还有一些出版社的编辑为赚取外快,也会组织一帮枪手来做选题。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少儿书的利润颇高,虽然定价有一定的行业标准,但是书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来自由定价,所以这些“低成本操作”的书很风行。

  “不光是译作改写,各种故事书之间也存在抄袭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剪刀加糨糊的操作模式,这种不支付任何版权费、编辑含量低下的重复出版,已经十分泛滥。”浙江少儿出版社副社长郑重告诉记者,目前低幼图书的门槛比较低,版权保护也不严格,加之一些无所谓品牌建设的书商受高利润的驱使,所以“粗制滥造”才会源源不断,这也造成了目前少儿图书同质化严重,整个市场逐步走向末路。

  “好的翻译家可能一辈子只研究一个作者,而现在这么多‘改编手’能坐下来研究、适应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故事的时代背景吗?小孩子正处于‘窗口期’,这些被篡改了的经典童话和名著堂而皇之地摆在书架上,真不知道会传递给他们什么样的审美观。”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儿部一位编辑不无忧心地说。

  郑渊洁在博客里提醒说,为孩子选购童书,别买“注水猪肉”。这样既能省钱,又刺激了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在为孩子选书的时候还是要多个心眼,别让注水图书误了孩子的成长。

  ●观点

  书,华丽面罩下面目可憎

  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只是,我们再也不能留下如宋人黄山谷这样伟大的自省了。因为,那些书首先变得面目可憎,又如何向人传递清洁的精神?

  难怪,郑渊洁又怒了。虽然“郑大王”最近在博客上把发泄不满当做家常便饭,但这一次却让人颇有共鸣――童话书成了注水的肉。不过,如果它真是注水的肉,后果不过是寡淡,不过是你我都少吃两口。

  但恰恰不是。

  如今的孩子很幸福,可以有各类的书供自己选择,家长更是舍得投入。因此,书商也忙碌起来了――忙于注水,忙于改编,忙于设计更加好看的“外衣”。

  于是,孩子们在这看似花花绿绿的读物中,饱了眼福,却也截断了自己的想像。

  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是近乎贫乏的,似乎只有个童话大王郑渊洁,还有个安徒生。偶尔一次,我竟然得到了一本《吹牛大王历险记》,在那个字都没认全的年纪里,我毫无障碍看完整本书,然后幻想着自己也可以磨一根铁丝当子弹,射下天上一整串大雁。

  长大后的我在某一天里,大发怀旧之情,搬回一本翠绿的硬皮封面的《吹牛大王历险记》,很遗憾,我已经认识了所有的字,但它读来却生涩了。

  究其原因,大概是它换了翻译,换了更加漂亮的外衣,却粗制滥造了内容。总不能是我的理解能力下降了吧?!

  作为成人,我们有辨识的能力,在一堆光怪陆离中,总能找到自己最为朴实的需要。而孩子却做不到这一点。家长虽是尽心挑选,却也捉摸不到孩子的喜好。于是,漂亮的昂贵的,成了最直接的标准。

  很同情那位家长在无数的“安徒生童话”中找不出最有韵味的一本。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想看一本《老子》或者《庄子》,可翻遍了书店的几层楼,找到的都是“某某讲庄子”。

  以前,我发誓只买死人的书,看来,死人的书也不可靠了。而孩子们,又能读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