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春色满园花争俏

发布时间:2019-08-25 16:24:1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波澜壮阔,30多年的积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进入新世纪,文化体制改革风生水起,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春色满园花争俏,,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实质性的进展,一丛丛“改革花蕾”竞相绽放,中国文化大花园繁花似锦……
从“试验田”到“百花园”
9月29日,浙报传媒鸣锣上市,这是全国第一家实现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此声鸣锣,为传统报业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国内报业做大做强吹响了号角;也预示着,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传媒集团将孕育而生。
8年来,像这样一个个载入史册的“突破性”改革大事件层出不穷,推动着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向前。循着这些印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清晰可鉴: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试点,确定了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了“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试水;2006年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新确定了全国89个地区和170个单位,改革全面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从“试验田”变成丰收的“百花园”。
据统计,目前全国出版单位95.9%已完成转制,发行单位完成97%,电影制片厂完成93%,电视剧制作机构完成93%。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是今明两年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
改革,让一大批在文化体制改革风口浪尖的文化企业,蜕变成合格的市场主体,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生产出丰富的文化精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改革,涌现出凤凰集团等总资产超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领军力量。
从“改不改”到“怎么改”
改革的成果是亮丽的,过程却是艰辛的。
6个月中开了50多个座谈会,个别谈话200多人次,才终于让东方演艺集团的全体员工打消顾虑,508位演职员全部从事业身份变为企业身份。改制半年后的成果让员工们得到了改革的实惠、增强了改革的信心——经营收入与改革前同比增长了155.9%,演出场次同比增长203%,演职员工人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从“歌唱家”到“改革者”,东方演艺集团公司总经理顾欣一路走来,体会到:“几年前大家讨论的是‘改不改’,现在谈论‘怎么改’。改革的思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从“改不改”到“怎么改”,是因为从上到下,,文化体制改革有一套缜密的“制度设计”。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了一大批地方性优惠政策。
文化体制改革从文化部门的“独角戏”,变为涉及财政、税务、编制、工商、社保等多部门的“改革大戏”——全方位的周全配套,消除了改革的“后顾之忧”,文化体制改革也就能迎难而上,问题和困难也能迎刃而解。
不仅要想“怎么改”,更要想“改后咋办”。“转企改制”只是第一步,改革的目的是加快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通过并购、重组尽快做大做强,成为骨干文化企业。
顾欣也谋划着,下一步,要通过发展给每位员工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还要加大资本运作,让东方演艺集团发展得更大更强,东方歌舞团的金字招牌更放光彩。
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
近日,安徽出版集团首次宣布海外公开招聘出版、原创策划、市场营销、期刊管理、金融投资、财会、医药等方面高级人才,首度尝试“全球招聘、全球使用、全球培训、全球发展”方式构筑人才高地。
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说,转制上市后,安徽出版集团“走出去”步伐加大、加快,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国际人才,进一步拓宽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思维和视野,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更是一种综合国力。据统计,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5%,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使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有了一次飞跃。长期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从此,一分为二,文化体制改革带给中国文化建设更明晰的方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按照不同需求界定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和职责,这无疑是一种超越和进步。
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中国的“硬实力”,那么文化体制改革则要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我们期待,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国际舞台上,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中国不仅要展现出经济大国形象,更要展示出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大国形象,让一个富强的文化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张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