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助力中国出版“生根”国际市场

发布时间:2019-08-28 21:44:15


,全国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提高至1:2.9。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量超过2500万册的10本书中,中国图书占据3席。
这两组数据折射出的是中国出版业大踏步走向世界的身影。此间,从要我“走出去”到我要“走进去”,从单一版贸模式到企业全球化布局,从注重展示功能到看重市场化开拓,从单纯看数量到数量质量并重,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呈现出的四大特点。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其背后的助推力来自改革,是体制改革,给中国出版业信步走向世界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是转企改制,让中国出版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理念、政策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思路转变:兼顾“两个市场”
就国内市场而言,在今年的香港书展上,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参展规格、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也是历年来参加香港书展的最大展团,体现了走向更广阔市场的自信与魄力。与此同时,今年的上海书展突破地域限制,升格为全国性书展,同期举办的“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和“上海国际文学周”使其更具国际视野。
目前,中国出版企业每年参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展、书市活动,在推介中国图书的同时,也向外国同行“取经”,开展多渠道合作。2009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作为主宾国派出了200多位作家与世界各国的作家、出版人深入交流。此外,当前世界各地的畅销书在中国几乎同步出版,而中国出版物也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与国际出版人交流的盛会,即将举行的第18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也将迎来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位参展商。
中国出版“走出去”早已不再局限于传播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企业兼顾“两个市场”,既关注国内市场格局,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出台政策:提供坚强后盾
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登上世界文化舞台,逐鹿国际市场。但“走出去”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成为独立市场主体不久的出版企业来说并非易事。此时,一系列政策扶持为企业提供了起跳板和坚强后盾。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自2006年成立以来,累计资助出版图书1690种,涉及34个文版。每逢大型国际书展前夕,“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办公室总会收到许多国外学术机构和出版机构请求资助出版中国图书的信函。
投资项目补助资金项目,从2007年开始正式实施。此间,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青国际境外投资项目”、安徽出版集团的“俄罗斯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二期技术改造项目”等众多项目受益于此,拓展了企业的海外市场空间。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使得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数字产品“走出去”工程、重点国际书展扶持项目、主宾国活动等,都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便利与扶持。随之而来的是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印刷外贸加工产值逐年扩大,数字出版产品出口也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势头。
发展期待:产生品牌效应
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例取得重大突破,但这一数字不再是数年前的“独行江湖”。如今,人民卫生出版社已在美国建立分公司,斥资371万美元收购了加拿大一家医药图书公司,拥有遍布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的36个经销商。浙江出版集团与内罗毕大学合建的非洲首个中国文化出版中心揭牌,双方将合作出版面向非洲读者的各类图书,加强文化领域的往来交融。
目前,国内出版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已达300余家。从单一版贸模式到企业全球化布局,中国出版不仅“走出去”,而且在国外生根持续发展,真正走进了国际大市场。机构、发行、选题、人员一体化的本土化“走出去”模式,在一些中国出版企业内部已经形成,广开渠道、多模式、深层次、多层面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已成为共识。更为可喜的是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中也崭露头角。
此外,数字出版“走出去”近年来渐成趋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比利时根特大学所属VARTEC公司合作推出了面向欧洲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清华同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已输出到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额连续5年增长……
  多元化的“走出去”格局初现,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下一步,期待中国出版“走出去”产生品牌效应,更加自信、自如地在国际大市场传播中华文化。

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