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去挖掘新闻“富矿”

发布时间:2020-01-04 03:21:15


  □郭猛

百名青年记者延安行。

  今年春节期间,全国新闻战线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把镜头话筒对准普通群众,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崭新风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愿望,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一线、鲜活生动的报道。这些活动锻炼了队伍,改进了作风,服务群众的水平不断提高。

  但笔者发现,在新闻实践中,有些新闻工作者不能深刻把握“走基层”精神内涵,虽然脚走到了基层,但心没有到基层;虽然人到了基层,但情却没有到基层;虽然笔写的是基层,但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灵气;违背了开展“走基层”活动的初衷,也影响了“走基层”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走基层”的预期目标,广大新闻工作者必须强化五个意识——

  一要强化“走”的意识。记者本该是“行者”。不接地气,记者就没有灵气;不接地气,报道就没有生气。只有真正“走”到基层去,脚上有泥水,身上有汗水,才能感受群众的冷暖喜忧,感知群众的所盼所愿,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思想,发现无数生动鲜活的故事,笔下的报道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新闻性,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要强化情感意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是我们思想的源泉。睡一睡农家的土炕,走一走千米煤矿井下的巷道,听一听街头小贩的唠叨……时代变了,条件改善了,密切联系群众的感情不能变,艰苦朴素、严细深实的作风不能变。唯有和群众同呼吸、共体会、心连心,才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手中这支笔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土之禾,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打动人,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共鸣。

  三要强化全局意识。“走基层”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为此,笔者认为,“走基层”之前,每一名记者都应该在心中多挂几个问号:?有什么新的方针政策?自己要“走”的这个“基层”有什么特点?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如果心中没有全局意识,对当前党和政府的关注点理解不透,对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握不准,自然难以用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挖掘报道题材、丰富报道内涵,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便无从谈起。

  四要强化创新意识。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变化,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想让“走基层”的新闻报道真正走进读者的心中,就必须不断创新报道内容、报道形式。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有些记者以为基层就是农村,题材局限在田间地头,而忽视了城市社区、厂矿企业、军营学校等领域。殊不知“走基层”的天地非常宽阔,只要具备创新性思维,用创新的眼光去挖掘,就会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写不尽的新闻。

  五要强化精品意识。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笔者以为不然。回首百年新闻史,无数新闻前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新闻精品。这些新闻精品,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予了我们在新闻写作方面宝贵的启发。读范敬宜的《月光如水照新村》、《夜半钟声送“穷神”》,,不能不对这些新闻前辈敏锐的新闻眼光、深刻的思想高度和朴实无华的文风表示钦敬之情。

  所以,既然我们这些新闻工作者有幸身逢盛世,就应该在“走基层”的新闻实践中去“险远之地”挖掘常人难以发现的新闻“富矿”,提炼凝聚着时代精神的主题,选取当代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打造出一篇又一篇的新闻精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