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 以小见大提升新闻品质

发布时间:2020-07-30 06:40:15


  □本报记者 袁舒婕

  “摄影界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新闻采访同样如此: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据了解,、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期间,不仅专门拟定了深入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还综合运用新闻栏目、业务培训、交流研讨会、系列理论评论文章等多种形式展开相关报道。

  评论引路 记者深入

,,并在要闻版开设专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以及《一线见闻》、《蹲点日记》等子栏目,持续推出记者深入基层一线的报道,集中反映此次活动的成果。

  在这些报道中,有记者走进草原牧区,写出《牧民置新家,政府送厚礼》、《“新房子实在太让我们满意了!”》等文章,展现一望无际大草原上人们生活点滴的;有记者走进江西萍乡上栗县新益村老年协会,写出《村里有个“老干局”》一文,展现乡村文化活动的红火和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一欣慰场景的;也有记者走进四川乐山市青龙村参与村民的“夜话”活动,写出《茶馆夜话商村事》,展现干部和群众共聚一堂,话政策、话发展、话和谐的热闹场景。这些选题的视角,往往都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反映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

  紧跟活动进程,、《人民时评》等栏目刊登言论。“一些新闻作品、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不好看,百姓不感兴趣,就在于远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与百姓的脉搏一起跳动,缺少了生动体现百姓心思情感的语言。只聚焦于极少部分人,乐道于个体化的‘杯水风波’,而让大多数人‘被沉默’,大多数人就会用‘不看’表态。”《人民时评》的话语发出后掷地有声,在很多读者当中产生共鸣。

,、人民网以及有关社属报刊都结合自身特点,针对此次活动推出了特色栏目。据了解,、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活动详细计划目前已经安排到了明年10月。

  真实情感 群众语言

  作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参与主体,记者们对此次活动都是感慨颇多。比如,,可她却选择去殡仪馆采访,走进了火化车间,深入了解这个行业,她采写的《吉林通化5人女子火化班,守护在人生终点》一文刊发后,感动了很多读者。谈到通过这次采访,孟海鹰更深刻地感受到,“走”是做好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事实证明,用群众的语言和平实的方式来写作,确实更能打动人”。

、学习果树的“拉枝”技术的过程中,感悟到记者成长也需要“拉枝”,需要锻炼和磨砺,将来才会“枝繁叶茂”。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转作风、改文风”这个主题召开交流研讨会;明年元旦和春节期间,还将继续办好“新春走基层”活动,精心组织多支小分队赴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受灾地区,掀起“走基层”活动的新高潮;,继续办好《基层代表委员议国是》、《在现场》等专栏,反映基层声音、强调现场短新闻,突出文风“短、新、实”。此外,,以便提高采访写作技巧,让更多的编辑、记者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