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专利事业的华彩乐章--辉煌十一五

发布时间:2019-08-08 10:13:15


  编者按

  还有两个多月时间,2010年将成为历史,“十一五”也将完美收官。“十一五”期间,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知识产权的竞争日趋激烈。5年间,人们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已成为自觉行动。回首“十一五”,人们不会忘记,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知识产权的力量空前凸显;人们不应忘记,知识产权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此历史时刻,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辉煌十一五”,以纪念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伴随着世界竞争格局的改变,专利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撑,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建设中以自身日益彰显的作用,谱写了一曲不同寻常的华彩乐章。

  专利制度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广泛借鉴世界各国专利制度的有益经验,同时立足我国国情,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以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代理条例和国防专利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核心,以地方性立法、司法解释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局规章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利法律体系。5年间,我国专利制度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8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紧随其后的专利法第三次修改,是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十一五”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并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通过提高专利授权标准、完善审批程序、加强专利权保护以及合理平衡专利权人与公众利益关系,达到了激励和保护创新、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全面提升运用专利制度能力、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立法目标。新修改的专利法从程序到实体,从立法宗旨到具体制度设计,更加符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战略目标的需要。


  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施行以来,从司法机关到行政机构均进一步增强了法规制度和执法体系建设。结合新修改的专利法,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对假冒他人专利的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作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2008年2月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决定在全国深入开展“雷雨”、“天网”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打击专利侵权假冒行为。走过“十一五”,回望在专利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国站在较高起点上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数百年才走完的历程。

  专利管理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管理建设方面,全面提高专利工作管理能力、专利审查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保证了专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层面上,专利工作和国家有关政策、重大事件的衔接匹配度不断增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选择了部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企事业单位,围绕以知识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宗旨,开展城市专利试点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专利试点工作,在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建设、政策法规体系与制度建设、专题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利用、专利战略研究、专利保护、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和推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研发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普遍增强,各项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权质押工作在全国蓬勃开展。自从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开展至今,全国累计实施质押贷款项目约2000个,融资金额已近25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从扩大审查员规模、建立辅助审查队伍、改革管理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入手,大力提高专利审查综合能力。先后开通了专利审查电子系统、专利电子申请系统,专利审查周期在逐渐缩短。发明专利申请从进入实审程序到首次结案的审查周期,已从“十五”初期的53个月大幅缩短至“十一五”末期的25.8个月左右;同期,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周期从11个月缩短到5.8个月;外观设计专利审查周期从9.5个月缩短至5.5个月;复审无效审查周期从15个月大幅缩短至7.4个月左右,跻身世界前列。

  伴随着专利申请量的提高,专利代理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专利代理服务指导标准》、《专利代理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指南》、《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划(2009-2015)》已经发布。截至目前,我国专利代理机构已经有768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6312人,据不完全统计,由专利代理机构代理的专利申请超过70%。

  “十一五”以来,专业管理队伍逐步壮大。如今,,已逐级建立起规模宏大的专业管理队伍。仅在专利行政管理方面,就已经拥有了由专利审查、专利代理、专利行政执法和专利管理等组成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3万多人的专业工作队伍,其中审查队伍5000多人,行政管理和执法队伍1万多人,专利代理服务执业代理人6000余人,企事业单位专利人才队伍1万多人。

  专利效应日益凸显

  回首“十一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专利的作用日益凸显。近5年,百姓普遍感觉变化最大的是交通出行条件的改善。从武汉到广州全长1068公里的距离,原来火车最快也要跑十几个小时。2009年12月26日,随着武广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程只需要3个小时,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十一五”期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在建里程1万多公里,从而使我国跨入高铁新时代。而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千余件专利技术,支撑我国高铁成为目前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发展最快、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同样,神舟飞船载人入太空、嫦娥卫星成功奔月、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抗旱防洪等,无一不是专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拥有70余件专利的嫦娥卫星,今年10月在太空中连续实施高难度的准确变轨,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钦佩,实现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专利工作提出的要求。

  “十一五”以来,我国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质量大幅递增,为经济发展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以来,截至“十五”末期的2005年12月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量为225.7万件,而“十一五”期间,截至2010年9月底,专利申请量已达558.7万件,为前20年的近1.5倍;同期授权量分别为126.4万件、367.8万件,为前20年的近3倍。

  回首辉煌“十一五”,展望美好“十二五”,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指出,实践证明,专利制度对于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推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产权事业不仅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将是贯穿“十二五”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知识产权工作新局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