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富翁”是怎样把钱赚到手的

发布时间:2020-01-17 04:34:15


专利转化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对有些专利权人来说,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难——尽管一些专利“积压”在手里的发明人叫苦不迭,记者还是了解到:襄樊市有这样一批专利发明人,他们在获得专利授权后,成功地实现了专利产品的转让、生产和销售,并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收益,甚至短短一两年间就成了百万富翁。

  做好市场调查——是“金子”才能发光

  马洪德的名字,很多襄樊人都熟悉。他是湖北神州运业集团公司一名退休职工。去年,,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撬开他设计发明的防盗窨井盖。如今,马洪德的发明专利“一种防盗防锈井盖及其开启钥匙”已经由襄樊市政总公司“买单”,顺利转化实施,变成了800套井盖装置,安装在襄樊市区大街小巷的地面。

  2004年,由于频繁地看到、听到各家媒体对窨井盖丢失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新闻报道,马洪德产生了进行发明创造的念头——从这些报道中,他“嗅”出了防盗井盖在当下的社会推广价值。

  经过一番推敲,马洪德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初步的模型——木头做的,花了不到10元钱。为了进一步探明市场,马洪德先找到了襄樊市自来水公司负责管网改造的朱经理,经过一番交谈,朱经理同意先试改5套。

  接着马洪德又来到市政总公司,一位黄科长听了他的毛遂自荐,看了他的产品介绍后,把他引荐给总工程师杨荣,马洪德和杨总进行了数次技术上的切磋,并按杨的要求提供了有关部门对该井盖耐温程度的检验报告,得到了市政总公司对该发明的认可,于是双方开始恰谈合作事宜。

  这时,马洪德才开始在市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自己的发明申请专利。因为有人“等着买”,他的这项专利一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就卖出去了。

  “事先做好市场调查最重要。”这是马洪德开给专利发明人的一副“清醒剂”。

  对口推销——先吃“熟悉的草”

  襄樊市环宇新能源研究所所长周柏林算得上是襄樊发明人中“先富起来”的人,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他的早期发明“一种有线对讲机”。
1983年,周柏林“下海”创业,首先想到的是瞄准自己熟悉的邮电系统,搞一项适用于该行业的新产品。

  周柏林太熟悉这个行业缺什么了。上世纪70年代,他还是襄樊市邮电部门的一名线务员。当时,每当线路出了故障,线务员都要背着近5公斤重的“皮包查线话机”爬高下低进行检修,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周柏林打算做的,就是进行查线话机的技术创新,为线务员“减负”。

  周柏林前后投资了3万元实验经费,用了两年时间,研制出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便携有线对讲机,线务员只需将对讲机对接在检修处的电话线上即可进行调试工作。周柏林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并自己投资生产。

  由于实用、针对性强,产品一经问世,立即受到本地邮电部门的欢迎。周柏林又在专业报纸上刊登广告,引来各地邮电部门的竞相订购。

  1992年是周柏林出售他的对讲机的第一年,仅在这一年,周柏林连本带利收入20万元。

  积极宣传——广告带来订单

  襄樊市高新区慧人机电修造厂老总薛荣森承认,自己不仅是一个发明人,还是一个“炒作大王”。他自豪地说:“推销专利,我有五大传播‘法宝’:电视、报纸、网络、广播和展会。”

  薛荣森目前已是身家数百万元的“专利富翁”了。他的两项主要发明是“一米线排队机”和“梳状单向通道门”,适用于各种办理业务的窗口及通道。其中2004年取得专利证书的“一米线排队机”现已在全国近30个城市的银行、铁路系统广泛使用,最远销至新疆阿勒泰和黑龙江佳木斯。这两项发明都是用物理的方法,将金属管件进行看似简单实际上颇有创意地加工而成的。为什么薛荣森的专利产品卖的这么火,而且没有遭遇一般专利产品所容易遇到的被仿制的麻烦呢?

  记者了解发现,这都跟他的“强势宣传”分不开。

  在“一米线排队机”还不为人所知的时候,薛荣森不是在家等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出击,在合适的媒体上刊登广告,又制作了产品网页,并且“不屈不挠”地在每个月寄出600封推销信,都是寄给银行、火车站、交通管理等系统的采购科室。薛荣森说:“我的做法就是千方百计引起采购者的注意。”另外,由于“一米线排队机”贴近民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这种专利产品每到一地安装使用,就会引起当地媒体的注意和报道。产品名气越来越大,薛荣森接到的订购电话也越来越多。

  现在,通过百度、谷歌等各大网络搜索引擎,能够轻而易举地查询到襄樊人薛荣森和他的“一米线排队机”。2005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大连举行的“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接见了薛荣森。《中国知识产权报》上刊登了薛荣森的专访……“薛荣森”和“一米线排队机”已经密不可分,无形中能够对侵权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