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伸向专利的“黑手”

发布时间:2020-02-19 03:17:15


专利权人急于转让成果,不法分子乘虚而入,行政执法部门不期而至——知识产权报实习记者 刘 超 记者 魏小毛  “目前,专利诈骗等严重专利违法行为不断增多,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了专利权人、发明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社会影响非常恶劣。”8月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的全国打击专利诈骗等严重专利违法行为会议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协调管理司副司长马维野表示,应该将打击专利诈骗等专利违法行为提升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各地方局之间的协作,进一步加大对专利诈骗等严重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专利权人的利益。专利违法“乘虚而入”  近两年来,由于专利数量的日益增多,骗取专利权人和专利申请人钱财的专利违法现象也开始抬头。据介绍,仅湖北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自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就已接到15起关于举报专利评奖诈骗案件,其中2004年4起,2005年10起,案发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专利权人急于将专利成果转让出去的心理,打着各种幌子进行欺诈,骗取钱财,并且许多欺诈手段都具有一定的类型化特点。比如,1998年河南省发生的不法分子打着“98全国专利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的幌子诈骗20余万元的案件;2004年11月,珠海市某公司以“永动机”假冒专利项目、诈骗钱财未遂案;广州市某专利发明技术推广中心、某专利技术交易服务中心以评选国际奖为诱饵,骗取专利权人钱财的案件;2005年长沙市破获的“空壳公司”用假合同骗取专利权人的案件。从手段上看,这些专利违法行为,或假借国家部门、全国性或国际性组织的名义从事专利评奖、专利转让,从中收取费用进行诈骗;或冒充国内外合法组织名义,以举办博览会等形式许诺参展项目被评为金奖等以骗取参展费;或谎称专利项目被收录到优秀项目汇编或假借出版发明人名人录,骗取出书费等。  另外,这些欺诈手段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技术性。不法分子往往利用专利文献公告或专利信息系统获取发明人地址等信息,通过信件、网站等方式,以获奖、技术许可等虚假信息欺骗专利权人,牟取非法利益,使得一部分专利权人深受其害,严重危害了专利权人的切身利益。目前,有许多专利权人已经通过来信、来访等渠道,强烈要求相关部门坚决打击这些专利违法行为。据悉,湖南省知识产权局自2000年以来,就已经接到250多件来自发明人的咨询和举报。  马维野指出,专利诈骗等严重专利违法活动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打击专利违法行为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法律法规适用和具体实践的结合上,给执法人员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怀着侥幸心理,乘虚而入。同时,由于以往对打击专利违法行为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专利权人、专利申请人的法制知识欠缺,免疫力较低,这也让行骗者屡屡得逞。联合出击净化市场  “这些专利违法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了专利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对专利制度的信心,降低了专利法的权威性。”国家知识产权局监察办公室主任唐大立指出,“如果继续容忍其发展下去,必将会严重影响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  面对日益猖獗的专利违法行为,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采取行动,多次对打击专利诈骗等严重违法行为进行统一部署。2004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开展专项执法行动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今年又专门印发了《关于近期知识产权执法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根据这两个文件,积极推动各地加大打击专利诈骗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工作力度,并且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指导,比如,今年3月15日,派人专程参加了武汉市的全市打击专利诈骗专项行动会议,并进行了工作指导。  同时,各地知识产权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一部署下,相互协作,、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多次规模较大的打击专利诈骗等严重专利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据介绍,2004年底,武汉市政府在技术贸易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共立案侦破技术诈骗案13件,拘留19人,取缔中介机构97家。2005年2月,广州市知识产权局共检查了全市10个区以及开发区和两个县级市的主要商场、超市、批发市场等商品流通集散地,出动执法人员87人次,检查品数量达到两万余种。  “专利诈骗等严重专利违法行为已日渐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危害到我们的知识产权事业。”马维野表示,在继续打击此类违法行为的同时,应该加强各地知识产权局的区域间执法协作,并且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工商、,实施一些新措施来遏制这类违法行为,净化专利市场。   200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