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少专利推广意识 优秀专利闲置三年令人扼腕

发布时间:2019-08-15 13:23:15


 本报讯 记者杜金存报道:8月24日,省医学会副会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戴育成,望着凝聚多年心血的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眉头紧锁地对记者说:“这项造福于深度烧伤患者的高新技术因种种原因搁置了3年多,至今仍无法用于临床,数年心血等于白费。”

  烧伤治疗历史久远,我国烧伤治疗起源较早,但后期发展滞后,至于20世纪中叶仍无源于中国的烧伤治疗技术,不得不从外国引进。从2003年起,戴育成开始探索新的烧伤治疗方法,即利用脐血分离出的干细胞,结合高分子材料,移植于烧伤处,在烧伤组织中诱导成表皮和真皮细胞,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此项独创技术要研究出来难度很大,戴育成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把探索出来的技术在老鼠身上进行了无数次实验,每天定期观察小鼠的伤口情况。在单位与相关部门的支持与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实验也表明此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04年7月,戴育成将此项技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4月19日,此项专利技术获得批准。期间的年1月24日,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此项技术进行了鉴定,获得19名专家的一致通过,专家认为该技术成果有望为临床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皮肤修复提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方法,研究水平为国内领先。省科技厅的鉴定结果还表明:经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查新,国内外未见与该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相同的文献报道。2007年,戴育成将此项技术写成论文,在美国专业性极强的国际性杂志《BURNS》上发表。同年10月,戴育成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国际创伤学会学术研讨会,此项技术在会上得到专家好评。

  尽管这是一项很有前景,也能为广大严重烧伤患者带来福音的技术,但至今已经3年多,此项技术仍待字闺中。据了解,此项技术没有用于我省的临床,但浙江杭州的一家医院正将此技术试用,3例严重烧伤者得到较好恢复。

  既然技术如此先进,且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我省一些医院缘何不用于临床?据了解,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任何医学技术要用于临床必须经过技术准入和较大数量病人的临床试用。而要医院对此技术进行临床试用,需要不少协作经费,资金问题是导致此项专利技术无法从纸上走向临床的原因之一。

  另外,此项技术要走向市场,需要数十万元用于科研产品生产、厂房的建立、设备的添置以及人员的聘用。专利发明人戴育成承认,自己只顾埋头搞科研,却没能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市场意识较差,这也是造成国家发明专利至今仍无法投入市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