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40多项专利审请 转化推广过程难

发布时间:2019-08-26 15:08:15


5年间拥有10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实审中,然而在转化推广中却屡屡碰壁,冯世英困惑了———————

虽只有初中文化,但5年间就拥有10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实审中。他就是冯世英,一个倾心于发明的业余发明家。而目前,冯世英的发明之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业余发明得到了国家认可,但在转化推广中却屡屡碰壁。面对逐年递增的专利年审费用,冯世英困惑了。
现年53岁的冯世英供职于市社保局,最大的爱好是看书,知识涉猎范围广泛,医学、机电、化工,不一而足。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知识,为他日后的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冯世英的发明专利多属生活中的环保节能型。2000年正是我市狠抓文明创建之时,他经常感慨环卫工人周而复始、又脏又累地劳作,便萌生了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研制无扬尘扫地车的念头。凭着一股执着的信念,冯世英开始了他的探索,查资料、绘图纸、做模型……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后,2004年无扬尘扫地车终于研究成功,并于年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有了这次成功,冯世英的信心更坚定了。此后,他的“发明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看到垃圾中转站,他发明了多功能垃圾处理车;看到运煤途中的浪费,他系统研制了新型矿车、运煤罐车、罩式货车车厢等;看到机动车事故,他发明了汽车自动刹车器;看到汽车玻璃易碎,他发明了能立即变色的汽车玻璃 ……
如今,冯世英在淮北成了小有名气的业余发明家。但他不只想给自己的发明申请一个专利就完事儿,他要为专利开发寻找出路。如他发明的运煤罐车、罩式货车车厢,都是为解决运煤途中的浪费而研制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给著名教授发过电子邮件,跑遍了煤炭局等可能对他的发明感兴趣的单位,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无果。冯世英也想过将专利转让给实力雄厚的大厂,可至今无人感兴趣。期间他还通过媒体呼吁过,2008年6月2日,,发送了关于运煤罐车、罩式货车车厢两项发明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很快得到了煤炭网、煤炭市场网、中煤网的转载,但仅仅如此而已。
为了搞发明创造,几年间冯世英已花费了十五、六万元,好在妻子理解,在他的背后默默支撑着家,也默默支持着他。幸亏他自己还有个铁饭碗,可以让他“折腾”一下。虽然几年来共获得社会各界资助3万多元,但专利的年审费、申请费、实审费、授权费等每年就需支出4-5万元,这让靠工资吃饭的冯世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也直接导致了他新的发明思路不敢探索,另一批申请项目不敢寄出。
冯世英认为,“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有国家拨款支持,像我们这种业余发明人一般不被重视,只能靠自己。要知道,发明创造难,发明成果推广更难。真是步履维艰啊!”市知识产权局也只能给予一定的资助,因为目前我市对业余发明尚无特别的优惠政策,也仅限于报销已授权的专利申请费。
一位业余发明家克服重重困难发明了多项专利,可为什么就不能把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呢?业余“发明家”的路到底该往哪里走?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市知识产权局王忠仁局长,他说: “冯世英的专利成果转化不成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可能是他的发明本身的成熟度和组装配套程度不够,在企业家眼里不过是提供了一个创意或部分实验结论,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应用,则还需要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还需要结合市场研发有关工艺。其次,专利颁发部门一般只对产品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查,而不进行实质性考察,故而可能造成技术与生产的脱节。另外,知识产权制度相配套的一系列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足,科技风险投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建设滞后,对专利价值的评估缺乏相应的评估机构和标准,发明人和投资方中间缺少相互沟通、相互信赖的桥梁等,都是影响专利转化的主要原因。总之,要想把专利转化为生产力,发明者要加强发明转化为财富的意识,主动寻找宣传和推广产品的可行性途径。”

TAG: 推广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