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兴产业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1-05-19 03:03:15


——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之二

  一、产业升级的三种形式

  一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例如,由软盘存储器升级为U盘和光盘,由含氟冰箱升级为无氟冰箱,由彩色显像管升级为平板显示器,由一般加工升级为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制造等。二是在产业链上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如由一般加工制造向上游的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专利、技术集成、融资投资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创新、流通体系、系统服务、物流、产业链管理等延伸。这些上下游的经济活动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内容,其增加值率更高、对产业的掌控能力强。三是创建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基于重大发现和发明而产生的将改变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和由此产生的新的产业群。例如当前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电动汽车、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

  在产业升级的三种形式中,前两种是企业时时进行的常规的发展方式,是保持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而新兴产业则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新兴力量。新兴产业往往处于技术尚不成熟、产业垄断尚未形成、商业模式还存在不确定性的阶段,为后来者在某些领域的“弯道超车”创造了条件。例如台湾地区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化初期、韩国在液晶显示器产业化起步阶段一举实现了超越,至今占据领先地位。这正是当前我国特别注意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因。

  产业升级的三种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升级的路径选择。产业升级的本质意义是在产业链上的升级,有更强的能力参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固守于低端制造环节的所谓“新兴产业”,那是他人的新兴产业;由老产品的低端制造变为新产品的低端制造,即使产品升级了,那也是他人的产业升级。若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有技术,20多年前组装磁带“随身听”与10年前组装DVD“随身听”,对我们来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升级”的意义,也不能分享产业和产品升级后的经济利益。

  二、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种发展机制

  在原有技术体系下的产业升级与政府认定并推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两种不同的发展机制,必须明确界定政府在两种情况下的地位和作用。

  在不改变技术体系和技术范式的情况下,由技术创新发展为新产品、培育出新的产业链,甚至开拓出一个新的产业细分领域,这是不断地、大量发生的。

  例如从台式计算机到笔记本电脑,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等。持续的创新和结构升级活动不断创造新兴产业产生的技术要素,它是新兴产业产生的土壤和基础。这类产品升级带动形成的新的产业链,甚至衍生为新兴产业,是技术进步与市场激励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这类经常性产业升级,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是通过立项、计划、审批等进行直接干预,而是创造好的大环境,由市场引导和激励企业家、创业者和科技人员,使创新活动成为普遍的、持续的、大量的经济活动。

  另外,政府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在一些具有很强“正外部性”、有超越经济意义的领域选择一些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失灵的环节以政府的力量规划、投入、组织、协调和推进,这是产业升级和技术跨越的又一个重要支柱。

  从历史上看,有很多成功案例。1961年5月美国启动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高峰时有2万家公司、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机构、30万人参加。到1972年登月成功。历时11年,确立了美国航天第一大国的地位,并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全新的航天产业,确立了美国从材料到通信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在我国经济技术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从国防安全目标和国家生存大战略出发,历经十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实现了“两弹一星”计划,并开拓了中国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体系,带动了诸多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发展。

  现阶段政府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主要考虑五个因素:一是有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有利于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应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可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三是能形成持续时期较长、规模较大的市场;四是产业链长、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五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相对成熟且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近期或中期产业化条件。

  三、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发展模式升级

  在技术模仿阶段,大都是国外发展出新技术、新的产品,如PC机、显示器等,我们引进技术或接受产业转移,以加工制造为切入点,快速进行产业化跟踪。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产品和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经济效益也十分微薄。例如,为耐克代工,外国厂商赚1美元,中国只能分到4分钱。这是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发展模式。

  发展新兴产业,是生产力提升的一次爬坡。意味着我们要从长期熟悉的,以引进外资、技术模仿、接受产业转移,专注低端制造的经济活动,升级为主要依靠自主技术来源、主要靠本国资本和主要以自己的力量将创新的技术发展为先进的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能力。新兴产业不是靠单一技术突破就能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的优势地位也不是靠一次偶然的技术领先决定的。政府和企业关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首先要聚焦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掌握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就无从谈论“新兴产业”;技术受制于人,就无所谓发展方式转型。

  后发展国家的一个优势是可以从公开市场获得先进技术。即便只是二流技术,但仍至关重要。把握得好,可以从消化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完成一次次学习的过程,并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都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到技术输出,大约经历了25年至30年。我国大规模技术引进已经20多年,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现在,中国产业升级迟缓的主要原因,不是产业规模、不是缺乏资金,而是发展模式落后。在扩张产能的投资严重过度的情况下,技术投入却严重不足。即便对引进的技术,往往也以“可以使用”为限,没有足够的耐心消化吸收。在引进、再引进的过程中,大多未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技术能力。

  进入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阶段后,过去30年我们长期依赖、最为熟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必须由热衷于投资转向关注创新能力建设,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由热衷于低端制造转向关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就是说,不能套用过去的发展模式来抓今天的新兴产业。我们必须理解,如果我们的经济活动方式不能转变、不能由低端制造向高生产率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环节延伸,就永远没有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当前,要防止接过“发展新兴产业”的口号,却推行“升级版”外延扩张和新一轮的“两头在外”、“三来一补”的低端制造。结果,制造了一场虚热,而发展方式又回到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