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非职务发明成果转化仍是老大难

发布时间:2019-08-21 02:27:15


 “目前我国发明成果转化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非职务发明人,大约只有5%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转化,比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转化率要低得多。”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

  苦找“婆家”的困境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非职务发明人大约有100万。2010年,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总量为450858件,占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的40.6%,但在2007年以前,非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总量一直占50%以上。

  对此,鹿大汉解释说:“这两年非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企业和科研院所越来越重视科研发明,申请专利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从发展趋势看,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申请专利总量和获得授权的量都在增加。”

  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促进中心主任邹定国此前也表示,非职务发明得到授权的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授权总量的50%以上,是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2008年,国内非职务专利授权就达18万多件。

  但他同时又指出,对非职务发明者来说,因难在于如何把自己手中的成果转化。非职务发明者们往往会陷入“抱着自己的"孩子"四处苦找"婆家"”的困境,这也给了一些非正规中介机构或者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记者了解到,本届发明展览会期间,中国发明协会继续与北京产权交易所等搭建专利技术交易转化平台,以促进发明协会会员专利项目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但发明专利进行成果转化并非易事。尤其是民间草根发明,目前处在难以转化的尴尬境地。

  建议实行“后补贴”政策

  一方面,“非职务发明”虽然在全国占到很大的比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发明成果很难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由于“非职务发明”的特殊身份,使其很难与企业实现对接,造成了产业化的困难。

  “新型发动机防汽缸偏磨活塞技术”第一发明人、威海市发明协会副理事长范文理无奈地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虽然我认为自己的发明专利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我们还是在寻找对接企业上遇到了困难。”

  为此,中国发明协会根据企业需求,在本届展会上特别甄选了20多个项目与企业进行直接对接,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促成“非职务发明”实现产业化。

  据鹿大汉介绍,一方面中国发明协会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发明人自身的认识和成果转化理念;同时呼吁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支持,在两者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以此推动发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发明专利转化需要很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转化失败。”鹿大汉说,专利技术转化离不开企业,有眼光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可吸纳民间发明人参与。同时,民间发明人也要正确估量自己的发明成果,明确产业化必须依靠企业家的理念,善于与企业开展合作。

  他还指出,各种政策的制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特殊的政策来支持各方面创新成果产业化,尤其是“非职务发明”。要有专门的部门主管民间发明科技工作,从立项到资金应该有一系列政策支持渠道。

  鹿大汉建议实行“后补贴”政策,即对做出发明成果、申请到专利的发明,经过专家审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就可以立项,支持产业化。政府带头给予资金支持,引导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参与转化。(科学时报 廖洋 刘彬 李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