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创新“创新政策”

发布时间:2021-05-06 22:21:15


  就欧盟创新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欧洲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安德烈.仁达。

  记者:近年来欧洲给人的印象是非常重视创新,各种创新战略、创新政策层出不穷,甚至提出要建立“创新联盟”。从全球角度看,欧洲目前的创新现状如何?

  仁达:的确,如果有人问“世界上谁讲创新最多”,非欧盟莫属;“谁拥有最多的研究预算”,欧盟当仁不让。然而,实际情况是欧盟强调创新的“里斯本战略”以失败告终。过去20年来,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在增长与竞争力方面的缺口不断扩大。

  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2010创新联盟榜”确认了这一趋势:美国与日本在创新规模上远远领先于欧盟国家;与此同时,过去落后的国家,如金砖国家急起直追,很可能在未来几年超越欧盟。在名为“世界2025”的报告中,欧盟委员会预测: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到2025年,美国与欧洲将失去科技霸权,让位于亚洲。特别是美欧将在研发投资方面失去世界第一的位置,届时印度与中国将占据世界研发投资的20%,到2014年中国将在研发经费上超过欧盟。

  记者:欧盟委员会得出上述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仁达:创新的主要指标有大学教育、专利发明、研发经费。根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大学500强中,欧洲大学只占了40%,而前20强中17所为美国大学。由于欧洲私人投资比例较低,欧盟高等教育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不到美国的一半。2025年,预计中国的海外留学生达到64.5万人,印度为30万人,而欧盟的海外留学生远远低于这一数字。不仅如此,如今25—34岁的欧洲人中只有1/3完成大学教育,而这一数字日本为50%,美国为40%。

  欧洲国家在专利证书与收入方面也低于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保健产品的专利主要由美国把持,而日本则在气候友好型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一旦这些技术推广使用,未来10年欧盟的竞争力将变弱。这就意味着,当欧洲主导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时,未来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使用的实现减排目标的技术却不是欧洲的。

  此外,欧洲的薄弱环节还在于研发的私人投资。尽管欧洲、美国、日本、中国投入研发的公共支出占GDP比重差不多,但在私人投资领域则有天壤之别。比如,美国谷歌公司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方面的投资为20亿欧元,而欧盟第七个研究框架计划用于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经费仅为13亿欧元。

  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对增长与创新做出贡献的主要是小型企业及“年轻领导创新者”。在这方面,美国的“年轻领导创新者”对研发经费的贡献率约占40%,而欧盟仅为7%。

  记者:欧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投入也不算少,为何其创新效果差强人意?

  仁达: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欧盟存在“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新产品;一些障碍阻止了私人研发投资;欧洲缺乏成熟的风险资本市场;缺乏成员国之间投资的完备法律,税收高,雇用人才难;专利申请扯皮等等。但主要问题在于创新政策本身,必须创新“创新政策”,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在制定规划初期要根据市场趋势而定。

  记者:为解决上述问题,欧洲政策中心有何应对良策及建议?

  仁达: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通过建立永久平台,不断咨询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咨询有助于决策者建立政策方向、优先领域、产业政策,以取得最有效的成果;二、在欧洲实行更加有效的技术转让。事实表明,欧洲在知识与技术转让方面,与美国、日本存在巨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欧洲内部市场的不统一,缺乏有利于投资的商业环境。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由“指挥控制器”转变为“促进器”;三、开发网络财富。正如哈佛大学教授本科勒在《网络财富》中所言,网络在众多领域已经成为制造创新的主导方式,网络的创造力与合作比资本市场更重要。然而目前欧盟的创新政策并不依赖网络概念,而欧盟27国具有最理想的网络环境。过去的研究政策经验表明,努力经营研发网络可以带来重大成果;四、投资建立创新平台;五、促进共同创新。共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扩大外部伙伴与盟友的规模,开发新技术、新知识与进入新市场的方式;六、加强“需求经济学”政策。“政府如同障碍”时代应该结束了,政府可以在许多方面促进创新,并能为欧洲市场创造许多机遇。美国与日本表明“需求经济学”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创新;七、创新金融工具;八、提高欧盟创新治理。(记者 李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