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品牌兴衰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9-27 18:47:15


  最近看到一本《新沪商》杂志,封面文章是《上海牌:记忆与历史》,读来令人深思。

  上海在1948年开埠,在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官僚封建主义的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结构的某些破坏,还在十九世纪的下半期,还在六十年前,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纪末年 和二十世纪初年,到了四十年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到了二十年前,即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时期,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于中国的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23年中国出现《商标法》,第一件注册商标是荣氏兄弟公司荣氏兄弟公司的“兵船牌”面粉,最多开到 12个面粉厂,荣氏兄弟公司注册的第二个商标是“人锺”牌棉纱,是纺织品行业第一个品牌。在1949年以前,上海出现的著名民族品牌还有三星牙膏、佛手味精、亚浦耳灯泡、冠生园食品等等,其中一些优秀品牌在与国外品牌竞争中赢得了较强的市场优势。

  1949年以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城市,上海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奉献了一批新的优秀品牌,如大白兔奶糖、英雄钢笔、上海牌轿车、凤凰和永久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燕收音机、红灯收音机、中华牙膏、中华香烟、牡丹香烟、上海手表等。这些品牌名扬全国,上海生产的工业产品特别是轻工产品(日用消费品)由于质量上乘、样式新鲜,受到全国消费者的欢迎,长期供不应求。《上海牌》一文的作者认为:“在建国后三十年,上海的品牌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这其中也有当时国内物资匮乏、计划经济体制、国内市场受到保护不对外开放的特定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经济发展很快,市场供应非常充足,商品匮乏的时代已经结束;另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外来者。上海品牌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消费品的老三样(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已经风光不再,随着消费浪潮的过去,新三样(电视冰箱洗衣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一些上海品牌开始衰落。比如曾经占全国化妆品市场10%的美加净,合资以后萎缩到3%,有同样命运的还有中华牙膏。上海的老三样和新三样品牌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作者指出:80年代,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到90年代在本地市场的占有率下降到60%,90年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在2007年的547家中国名牌中,上海只有33家企业的24项产品榜上有名,位居第五位。”“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上海老品牌、老商标,大多已成昨日黄花。据统计,上海发展好的或比较好的老品牌、老商标不足20%,发展平平的占15%,而65%公众耳熟能详的老品牌、老商标渐渐退出市场,甚至随着企业的破产而死亡。”

  1949年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前,上海品牌(或者叫自主品牌)有两个辉煌时期,但是为什么后来有的又不行了呢?

  建国以前的老品牌确实是一些爱国实业家花费心血、苦拼市场培育起来的,但是后来长期的战乱(包括日本侵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业荒废,这些企业很多无法正常经营下去,受到严重的摧残。而后来特殊条件下的一些过激政策,原来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被改制成国有或集体企业,企业的性质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变了,企业的文化也变了,而且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允许发展市场经济,更不用说民营经济,而市场、企业文化是品牌生长的土壤,离开了土壤,自然品牌也就生存不下去了。

  而建国以后新创建的品牌,本来也是顺应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但是那个市场是被扭曲的市场,,不讲经营特色,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那个市场是紧缺的市场,供应不足,消费水平也很低,消费者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的基本“吃穿”,没有能力消费更多的耐用消费品,因此也很难发展品牌(也就是个牌子);那个市场是封闭的市场,不允许外资进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因此在产品开发、质量改进、提高服务水平方面没有竞争的动力和压力,也就很难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品牌不能适应。

  还有一个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消费是迅速升级的,技术更新很快,对产品性能、质量、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的文化内涵也越来月丰富,现在回过头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关注的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提高工资待遇、改变落后的体制、扩大对外合作,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建设关注不够,提倡发展自主品牌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所以对老品牌的衰落也是最近才认识到的。

  所以,发展自主品牌,一是要创造良好的经济秩序,为培育优秀自主品牌提供好的环境;其次企业要能够可持续经营,不断改革和提高,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保持品牌的青春活力;第三要在市场上经受风雨、迎接挑战,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而不能靠保护市场来保护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