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

发布时间:2019-09-01 11:42:15


发布部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粤府办[2001]85号

各地级以上市、顺德市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广东省“十五”重点专项计划《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目  录


  一、发展环境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和挑战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区域布局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
(一)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二)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三)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四、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二)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新技术
产业投融资体系
(三)加强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建设
(四)健全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五)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六)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组织协调

  一、发展环境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已成为发达国家及全世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受到广泛重视;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持续增长,企业作为R&D经费投入主体的地位日益增强;风险投资活跃;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孵化器发挥重要作用。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年均增长一般超过15%。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和出口产品中所占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50%。世界各国都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通过这种发展带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求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主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在大力促进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和挑战
  信息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以跨国公司全球购并为主要特征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规模空前。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承接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分工调整的机遇,将有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将面对国内外更多更强对手的挑战,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技术、价格、服务质量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将会加大,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基础技术或关键部件仍由国外掌握的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软件、网络产品、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压力将更大。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发展情况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发展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加值、出口销售收入、技术出口项目及合同金额均名列前茅。“九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31.3%,大大高于同期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其中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46.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72.1亿美元(海关口径),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48.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4.7%。
  至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0年,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产值2075.44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5%。其中:电子信息产品产值占55.14%,光机电一体化占17.39%,新材料占18.82%,生物技术占3.68%,新型环保产业等也在稳步发展。
  至发展区域相对集中。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93.4%以上;广州、深圳在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龙头作用比较明显。
  至正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1999年,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R&D)中,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发展投入占85.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1.5%;企业申请的专利占全省申请量的49.8%;全省204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6.2%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产学研的联系与合作逐步加强。截止到2000年底,全省依托企业共组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开发中心151家。
  2.有利条件
  (1)广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九五”的发展成就为“十五”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初步形成了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所构建的政策体系以及“深圳中国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技术交流会”等多种吸引技术、吸引人才的举措将交织成为良好的“软环境”。
  (3)有较好的运行机制。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效益为目标,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的有效运行机制。
  (4)外向型经济使广东高新技术产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已通过ISO9000系列标准及质量体系认证或FDA、UL、SFI等国际质量认证。
  (5)已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格局。
  (6)与国内外信息、人员交流频繁密切,有利于引进、吸收国外技术、人才及开拓海外市场。
  3.存在问题
  (1)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能力不强
  至经济规模不够大,200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只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7.2%。与国民经济发展关联度大、带动性强、附加值高、投资大的高新技术项目还比较少。
  至能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形成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只有42.5%是由企业自行研究开发实现的,技术来源于国外及港澳台的产品产值比例达44.1%。
  至关键的核心技术、中间产品大部分要靠进口,产业、产品增加值低,难以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2)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至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26%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远未达到全国50.9%的平均水平。广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整体科技实力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仅有20人,技术创新源的供给能力亟待加强。
  至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能力较弱,技术中介服务功能不强。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中的中试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至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办区标准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作用还比较弱;不少高新技术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缺少高新技术的学科带头人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至资金不充足。广东省研究与发展经费(R&D)投入额占GDP的比重偏低;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至机制不完善。科技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技术市场发育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尚缺乏以知识产权、技术权益为核心的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特别是资金撤出机制尚未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执法立法力度急须加大。
  至环境建设有差距。生态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技术市场发育程度及其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国外发达地区及国内最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区域布局
  (一)指导思想
  贯彻实施科教兴粤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紧跟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广东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加快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并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使广东成为与国际经济技术接轨的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内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预期到2005年,实现以下目标:
  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0%左右;
  至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3%左右;
  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0%左右;
  至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递增10%左右;
  至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R&D)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5%左右;
  至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数达26人左右。
  (三)区域布局
  以广州、深圳为龙头,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骨干,带动东西两翼和山区,加快发展。
  1.广州、深圳:要率先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抓好科学城、软件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际生物岛等重点工程的建设。
  2.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产品出口基地之一。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使该地区成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集聚地和扩散源。
  3.东西两翼:要充分利用现有特色工业、三高农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
  4.广大山区:要立足本地资源,运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尤其是资源加工工业)的技术含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快开发性农业发展。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
  (一)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1.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中文信息平台及机器翻译,中文信息检索,信息安全,通讯与网络管理,生产自动化管理,办公信息化管理,金融、财税、交通及其它行业管理,教育及娱乐多媒体等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重点支持广州、深圳、珠海软件园等软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强其“孵化”功能;大力推进软件的工业化生产,鼓励出口加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品牌,努力扩大产业发展规模。预期到2005年,软件产业产值占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由目前6%提高到14%。
  2.信息制造业。着重上档次、上规模,做大做强,形成超大型、产供销一体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同时增强本省的配套与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发展计算机核心零部件及相关设备、数字通信及网络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四大类产品。新建或扩建以下重点项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及专用IC芯片设计、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专用设备生产基地、数字移动通讯及网络产品、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等。预期到2005年,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46%。
  3.信息服务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适度超前、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其利用率,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宽带IP网的互联互通,形成三网融合的高性能信息网络传输基础平台,鼓励民间资金入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咨询服务发展;加强信息资源利用,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大型数据库,为广大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化服务;抓紧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着力营造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的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加速信息和通信技术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特别是经贸、金融、旅游、交通、教育、文化、医疗等行业的辐射和渗透。
  (二)积极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
  1.以建设“乙烯深加工基地”带动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精细化工、工程塑料、精密合金材料、电绝缘高分子材料、高强抗阻燃纤维用原材料、超细粉体及纳米材料、印刷电路板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稀土材料等。重点建设乙烯深加工基地(含茂名、惠州等地)、珠海PTA(精对苯二甲酸)等重点工程。预期到200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16.6%。
  2.以建设“国际生物岛”、“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细胞工程、蛋白质及酶工程、荧光PCR诊断、基因芯片诊断、发酵工程、新型食品添加剂、新型功能食品、新药研究与开发、基因工程药物、中药现代化、过期专利西药仿制和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及生产基地、广东道地中药材GAP生产基地、星湖集团生物工程基地等重点工程。预期到2005年,生物医药技术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6%。
  3.以建设“先进制造协作网及产业基地”促进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智能型电气元件及仪表、智能传感器、信息家电、数字化办公设备、数控设备、柔性加工中心、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城市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等。重点建设智能仪器仪表及设备、自控系统及装置等重点项目。预期到2005年,机电一体化产业产值占广东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20%。
  4.以建设“广东光谷”促进光电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密集波分复用技术与产品、光纤预制棒、无源器件、宽带光纤放大器、平板显示器(含等离子显示器、场致发光显示器、薄膜晶体管彩色显示器等)、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数码照相机、投影仪、激光加工中心、激光医疗设备、紫外激光器等。重点推进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光谷”筹建和光纤预制棒、平板显示器、高像素数码相机等重点项目。
  5.新能源产业。鼓励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重点发展先进电池、大型风力发电技术、新型电站辅机、现代配电技术、高效可靠烟气余热回收和发电技术、工业炉窑洁净煤燃烧技术、空调蓄冷技术、生物质能的高品位转化技术等。
  6.环保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水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设备,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设备,固体废弃物管理及污染控制技术与设备,自然生态保护及控制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等。重点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高浓度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工程,汽车尾气治理工程,燃煤锅炉脱硫脱氮工程。重点推进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以及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7.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海水养殖动物名优品种的人工繁殖、养殖与病害防治,海洋生物食品及其深加工,海洋生物试剂,海洋卫生材料,海洋药用添加剂,海洋药物,海洋环保监测仪器及系统等。重点建设珠海万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南澳岛科技兴海示范区等项目。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重点是: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业务流程重组(BPR)、企业资源规划(ERP)等技术,提高制造业的设计现代化、网络化快速响应及营销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至纺织工业。建立若干家服装设计开发中心,积极开发纤维加工、印染、后整理等关键技术,发展功能化、差别化纤维,开发中高档服装面料、产业用和装饰用纺织品以及特种纺织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将广东建设成为国际服装中心。
  至食品饮料。重点开发生物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杀菌技术、新型无菌包装技术、微波技术等关键技术。发展速冻保鲜、功能型、保健型、休闲型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原辅料等。
  至建筑材料。重点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以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积极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塑料建材、复合建材、高档建筑陶瓷和卫生洁具等。到2005年,新型墙体材料比例由目前的低于10%提高到40%左右。
  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产业化。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宏观决策、资源环境管理、防灾减灾管理和科技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优质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禽畜渔科学饲养与防疫、现代集约化种养、农业生物技术、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产品贮运、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地力与化肥利用率提高、生态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重点建设广东农业科技信息网与农产品交易信息网,动植物病虫害、农业自然灾害、渔业、林业和水利预警监测系统和十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十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50家农业龙头企业等。

  四、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名牌为目标,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高层次、综合性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抓好“广东省技术创新工程”的组织实施;择优扶持50家市场占有率大、技术水平高、能够占据同行业制高点的工业龙头企业,鼓励他们到国外设立技术开发机构,跟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对工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资格实行动态管理。
  扶优扶强扶新,在政策措施、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辐射力强的技术体系,使中小企业成为广东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源建设。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网络系统建设;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选择若干项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面向社会招标,开展联合攻关,并予以重点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并吸收企业参加,重点支持在我省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组建一批高水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通过专职或兼职的形式创办或受聘于企业,进行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3.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引入竞争机制,突出重点,改善环境,吸引并留住一批人才和科研成果,集聚一批中介服务和管理咨询公司,建立若干个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形成成果孵化的环境;鼓励大中型企业兴办企业孵化器;鼓励技术创新专业镇设立公共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业试验中心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鼓励从事应用推广、科技服务的机构组成社会化服务网络;发展科技中介和咨询业,积极拓展技术市场,完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形成技术交易、评估、中介、仲裁等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1.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制定风险投资管理法规,改善风险投资发展的法律环境;制定并完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如风险补偿、信用担保、政府采购和拨款资助等;形成鼓励机制,鼓励境外资金特别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来广东设立风险投资公司或直接投资本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带动广东风险投资业起步;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风险资本市场;创建由资信条件良好的大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境外风险投资为示范、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资本供给主体结构。以国内建立“创业板市场”为契机,加快建立并完善创业资本的退出机制,实现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引进和培养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建立风险投资中介机构与配套服务体系。
  2.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进入国(境)内外证券市场;鼓励民营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国内“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和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上市。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广东上市公司重组或借壳上市。积极发挥广东现有在境内外上市公司的优势,引导上市公司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上市公司收购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
  3.稳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全省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县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改进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方式,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完善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持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
  4.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的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投入的主体。
  (三)加强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改革,实行办学模式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抓好创新教育;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开发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加快培养科教精英、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大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继续选派科技骨干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外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要为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
  2.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层次人才。构筑广州、深圳等多个“人才高地”,以高等学校密集地带和大学科技园为载体,以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基地,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的聚集。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人才有序、合理流动的各项政策,简化引进高层次专家、学术带头人、高新技术骨干和各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手续;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向国内外招聘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以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学科和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吸引和聚集各类人才,从而带动各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逐步推进企业家市场化,造就能使企业管理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鼓励和支持境外科技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以各种形式为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加强与港澳台和国外人才智力的合作与交流。办好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并使其制度化。
  3.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把竞争协作机制切实引入人事管理之中,改进完善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实行产权多元化、知识产权化,通过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员工持股经营和股票期权、创业股等多种分配、奖励形式以及建立相应的制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尊重知识价值、鼓励人才成长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形成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和选优、培优、留优、用优的用人机制。
  (四)健全和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调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经营战略。
  2.建立健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文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府投入、政府采购、协调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等实行地方立法。
  (五)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围绕广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努力扩大同国际大跨国公司、大企业、大财团的合作。吸收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广东设立地区总部和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坚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技术的整体性和消化吸收,鼓励多引进“软件”技术,少进口生产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效运用专利战略,选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专利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取得突破,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
  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向海外拓展;鼓励技术出口带动成套设备出口,扩大国际技术贸易。鼓励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工程中心到国(境)外创办分支机构,申请国外专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强粤港澳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合作。利用港澳台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市场拓展优势,和广东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继续办好“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
  (六)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组织协调
  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并定期公布,明确鼓励发展和使用的先进技术,通过立法限制使用并淘汰落后的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建立技术评级机制。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带动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发展。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及时从技术、产业、产品、人才各方面做好引导,按经济规律引导地区间、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完善专业配套,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恶性竞争。实施《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及其他有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项目计划,支持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科技基础及支撑环境建设的力度。
  围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的目标任务,初步提出一批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见附件2)和一批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见附件3),分阶段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附: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附:“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



  一、电子信息
  1.新一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标志着数字移动通信最新技术水平,与第二代相比,具有通信容量大、发射功率低、保密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话音质量好等优点,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智能化终端产品。
  2.光电子元器件与光通信传输系统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作为骨干传输网的光纤通信系统将向高速率、大容量方向发展,可传送多媒体宽带业务,成为现代化信息社会最主要的传输手段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光通信系统设备、光纤预制棒与光纤生产、新型激光器、激光全息照相系统和光存储器、新型光电探测器、集成光学产品、微光与红外热成像装置、光存储器、激光拾音头、发光显示器件,逐步实现自主开发的光通信系统设备的规模化生产,改变目前光纤通信网中主要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3.接入网系统设备
  接入网是指将交换节点与用户联接起来的网络,接入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网络用户的数量、网络服务的种类及质量。产业化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宽带综合接入网设备,推广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高速数字环路、无源光网络、光纤用户接入和无线接入技术,并形成系统设备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其网络设计、系统安装到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总体能力。加强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种低成本新型接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
  4.卫星通信系统
  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通信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通信手段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形成低成本的KU频段甚小口径卫星通信站(VSAT)系统设备的批量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化。
  5.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
  数据通信用网络系统设备涉及的面很广,主要有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动通信设备、ATM交换机、路由器、网络管理设备、网间互通设备、用户/网络接口设备、通用终端适配器、多功能终端、网同步设备、调制解调器、通信雷达设备、数字多功能电话机、高性能传真机、特种通信电缆、通信电源及电源系统等。产业化的重点是:推进宽带交换机的产业化进展,逐步实现自主开发的路由器、接入服务器、IP电话网关等设备的规模化生产;使高性能数字程控交换机、通用终端适配器、数字多功能电话机、多功能终端、调制解调器、通信电源及电源系统等已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产品尽快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6.计算机产品
  计算机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广阔,技术进步快。产业的重点是:实现便携式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的规模化生产;高档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网络计算机;新型存储设备;新型显示终端;智能化电源、可擦写光盘盘片与驱动器。
  7.激光、喷墨打印机及部件、配套件
  近年来喷墨打印机的市场销量增势迅猛,激光打印机市场需求将迅速发展,其增长速度与PC机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产业化的重点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的规模化生产;形成部件的规模化生产;研制、生产喷墨打印机用墨水、高质量激光打印机用墨粉等配套件。
  8.网络与信息处理设备
  我国的网络产品在计算机硬件市场中增幅最大,网络综合化、高速化和多媒体化速度加快。我省在网络产品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并有小批量产品面市,但在技术档次、产品种类、产量规模上与国外差距仍然很大。产业化的重点是:形成网络服务器、网络接口适配器、多协议通信适配器、多媒体信息终端、智能集线器、网关、网络交换机、网络接入设备、网络终端、网管系统等产品的规模生产。
  9.信息安全产品
  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是保障信息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尽快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是国际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有着强烈的迫切性和现实性。信息安全产品不能靠购买得到,必须自我创新和制造。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应用的基础安全平台;安全管理与攻击防范系统;安全产品测试与评估系统;病毒预警及诊治系统;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系统;多功能防火墙产品;安全保密网关;数字媒体的版权保护技术与系统;高速安全路由器与服务器;多媒体信息的摘要与过滤系统;安全CPU与高速密码专用芯片;加密和认证系统。
  10.电子货币及相关产品
  电子货币分为储值型、信用型、票据帐单型和数字型四大类。其中IC卡(也称智能卡)广泛应用于金融、保险、通信、交通、工商税务及服务等领域,有广阔的市场前景。IC卡将向大容量、高安全、低功耗和可高速读/写的方向发展。产业化的重点是:IC卡芯片设计开发;IC卡模块与读写机具的本地化配套设备制造;发展非接触IC卡及读写机具;智能POS代理系统;基于SET协议的电子钱包;电子票据远程识别与验证系统;数字货币及验证和控制系统。
  11.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软件家族中最大的一类,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的应用软件市场需求增长很快,市场潜力极大。产业化的重点是:MRP-Ⅱ、ERP等系统软件、基于INTERNET工业应用软件、多媒体软件(文字、数据、图像等)、事物管理软件(MIS系统、金融、商业、财务、税务、工商、办公自动化、科技管理与教育管理等)、辅助类软件(CAD、CAM、CAT、CAE等)、仿真软件与控制软件、智能软件(专家系统、机器翻译系统等)、网络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与保密软件(加密、签名、数字水印、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等)、系统集成软件。
  12.系统软件与支持软件
  在系统软件方面,LINUX是一种完全免费并提供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与其它操作系统相比,具有高效稳定、完全开放、网络负载力强、占用内存小、运行费用低等特点。LINUX提供了一个开发平台环境优越、界面友好、支持所有通用INTERNET协议且开发自主的操作平台。产业化的重点是:筛选并优化出稳定、高效实用的LINUX系统及上层应用软件,加速本地化、产品化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LINUX应用环境和技术支持体系;推动LINUX的应用。
  在支持软件方面,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中文平台软件、软件开发工具、工具类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中间软件等。
  13.嵌入式软件及其相关产品
  嵌入式系统具有集成度高、体积小、反应速度快、智能化、稳定及可靠性强等特点,而且多数具有实时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仪器仪表、信息家电、移动通信、医疗电子、办公自动化、信息安全与国防等领域,市场十分广阔。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生产嵌入式软件系统、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微处理器、智能化产品与设备,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14.数字电视机及其相关产品
  模拟电视系统正朝着数字电视系统变革,数字电视将成为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交互式综合业务信息传播平台。数字电视机及其相关产品将构成家庭综合信息终端。产业化的重点是:高清晰度数字彩色电视机、机顶盒及相应网络产品(如视频点播设备)、平板电视机与新型投影电视机、新型有线电视系统设备、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图文电视系统设备、会议电视系统。
  15.数字音视频广播系统设备
  随着数字图像和声音压缩编码技术的进步和标准化,消费类电子、通信、广播、计算机技术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许多新的体制和传输方式,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数字音频广播、数字视频广播等发展很快。产业化的重点是:数字广播与电视节目制作设备,数字压缩编、解码设备,数字广播、电视发射和差转设备、数字传输网络的相关产品及相应软件。
  16.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
  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产品包括播放机、驱动器和盘片,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将急剧增加。其中机芯及其关键件的生产能力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水平。产业化的重点是:形成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机机芯、激光头及其它关键部件和相应软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具有拷贝控制功能的DVD整机。
  17.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产业包括电路设计与测试、芯片制造、电路封装等。我国每年要使用大量集成电路,但其中自主设计的产品很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这严重制约着集成电路产业乃至信息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产业化的重点是:集成电路设计逐步实现超高速硬件描述语言,高层次描述到物理级设计全过程的自动化,提供多层数据库,满足数字和模拟电路的设计要求;进行百万门级、亚微米的设计验证;设计线宽达到国际先进工艺水平;发展线宽小于0.25微米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芯片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规模化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18.显示器件
  显示器件随着大屏幕彩电、高清晰度电视(HDTV)、计算机等产业的发展,技术不断更新,市场发展很快。产业化的重点是:形成超扭矩液晶显示器件(STN-LCD)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档次;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建设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加强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提高STN-LCD和TFT-LCD用原材料的本地化率;尽快完善30英寸以下PDP产品的工艺技术;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开发研制40英寸以上彩色PDP产品;突破PDP关键生产工艺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形成彩色投影管的规模化生产;逐步实现高清晰度彩色投影管和光学系统的小批量生产。加强新型平面显示器件(如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FED)的研究开发。
  19.汽车电子产品
  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汽车工业。目前世界各国围绕汽车电子,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研究与开发。应当承认,我国在这一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汽车电子的市场潜力很大,应当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点。产业化的重点是:汽车发电机电子控制系统、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汽车安全及故障诊断系统、汽车信息管理与识别系统、汽车防盗与检测系统、汽车舒适娱乐类产品、汽车电子元器件、汽车环保类产品,汽车设计、制造与试验系统及软件,燃油喷射电控装置、电子点火装置、制动防抱死系统(ABS)、气袋防护系统、汽车用传感器等。
  20.新型元器件
  新型元器件在投资类、消费类和军事等多种电子产品中有着广泛应用。其中国际市场对表面贴装元器件的年需求量为6000亿只左右,我国的年需求量超过500亿只。我省已基本掌握表面贴装元器件的生产技术,电力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也有一定的基础。产业化的重点是:混合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电真空器件、新型半导体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大功率模块、高频电子器件、厚膜电路、新型片式电子元器件、敏感元件与传感器、高性能石英谐振器、高速高精度A/D、D/A转换的多层印制线路板、表面贴装设备和在线测试设备、片式元器件所需关键原材料。
  21.电子专用材料
  几十年来,电子专用材料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形成一个门类比较齐全,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但硅材料、钽粉、钽丝、框架材料、电子陶瓷及氧化铟(ITO)大型靶材等电子工业所急需的专用材料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近年来,我省在电子专用材料的开发和生产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高性能软磁铁氧体材料及所需的高纯度原材料,铜合金引线框架带材,大功率压电陶瓷和热释电陶瓷材料,高性能环氧基体树脂材料等功能陶瓷材料等。
  22.信息应用系统
  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渗透和改造不断加强,应用广泛。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税务交叉稽核系统;各种电子防伪与识别系统;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综合物流管理系统;文化娱乐管理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政府电子投票与民意测验系统;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和森林资源监测系统、森林防火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环境监测和水、火灾监测系统;视讯会议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智能小区系统;智能大厦系统;社区信息化系统等。

  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
  23.以治疗用重组细胞因子为主的基因工程多肽药物
  基因工程多肽类药物是生物技术产业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化的重点是:α-干扰素系列产品,促进人血小板、白细胞生成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和人白细胞介素等已经用于临床治疗的国家一、二类新药。
  24.中药现代化重点
  我国传统中草药和各类有特色的民族药用的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从天然资源中不断开发新药并实现产业化,是新药开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按照国际认可的标准规范,优先开发具有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有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和抗病毒作用,疗效明确,毒副作用小的国家二类以上新药;有自主知识产权、能进入国际医药市场的单一成份药、单味药或复方药物;推进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加强中药材优良品种的人工种植研究和规范化、规模化生产,以保证中药质量和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
  25.创新药物
  开发生产创新药物是一个国家医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体现,也是适应知识产权保护和医药产品市场国际化、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需要。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我国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防和临床治疗迫切需要且疗效突出的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新的天然药物、手性小分子药物,合成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及糖类药物等。积极促进已经或即将获得新药证书的药物形成产业化。
  26.重大疾病防治
  开展重大疾病的防治,注重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激光及超声技术、微创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疾病防治的应用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开发生产仍有大量市场需求的专利过期药物,根据我省制药工业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大疗效确切、疾病防治需求量大面广的新产品、新剂型和专利过期药物等的开发及产业化力度。
  27.基因诊断技术产品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越来越多的疾病基因学机理被揭示,以新型基因扩增技术(PCR)为标志的基因诊断技术日趋成熟,以荧光PCR为代表的基因扩增和核酸杂交技术标志着疾病实验诊断新时代的到来。产业化重点:建立荧光PCR试剂生产基地,重点生产和开发病毒性肝炎、性病、肿瘤和遗传病产前诊断用的荧光PCR诊断试剂盒;自动化检测仪器;同时开发生产荧光探针原位杂交试剂和医学诊断用生物芯片。
  28.单克隆抗体系列产品和诊断药物
  单克隆抗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制备和规模化生产技术越来越受重视,已成为现代生物制品和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产业化的重点是:建设单克隆抗体的现代化生产线,向国内市场提供各种肝炎、、性病、早孕、排卵、重大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癌症及吸毒等检测用单克隆抗体以及用于医学诊断的生物芯片产品。
  29.生物技术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技术是防治肝炎、肿瘤等严重疾病的重要手段。产业化的重点是:治疗性乙肝疫苗、、快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多肽疫苗;儿童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用预防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特异性肿瘤疫苗,人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
  30.医药新剂型
  我省是医药生产大省,原料药工业发达,但制剂生产相对落后。国际上制剂工业发展很快,一种原料药往往有多种剂型,特别是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类型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加强发展制剂新技术已成为我省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加大缓释、控释制剂技术开发力度,力争在几年内将适用品种中的传统制剂改造成缓释、控释制剂。
  31.中药制剂先进生产工艺
  采用先进工艺(如超微粉碎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新型吸附技术等),形成优良中药制剂新品种的规模生产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方向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运用已成熟的各种现代工艺技术,开发中药制剂新品种,使我省拥有一批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的中药企业,提高中药制药的整体水平,争取打入国际中药市场,形成一定的出口创汇能力。建立广东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32.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
  医疗器械产业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着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产业化程度低和技术装备落后等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产业化的重点是:应用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制造快速、精密、安全、有效、可靠且临床急需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数字化多通道的核磁共振成像谱仪,全数字化彩色B超和全身螺旋CT,无创性治疗肿瘤的超声聚焦刀及新型多功能眼科、外科激光治疗设备。
  33.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和人造器官
  生物医学材料与制品已广泛用于临床,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产业化的重点是:生物活性骨(牙)、关节系统替换材料和体内植入物,介入导管和器件,介入性治疗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和体外循环装置,人工心瓣膜等心血管系统替换材料和制品,眼科和视光学等手术用高分子复合材料,避孕疫苗等生物活性物质控释系统及相关器械。
  34.海洋活性物质产品
  生长在海洋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独特的抗癌、抗病毒和免疫促进等作用的多种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因起可工业发酵培养,易于产业化且可保护生态平衡,是极有前景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我省海洋物种丰富。产业化的重点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纯化技术设备;药用海洋生物的选育、培养和高效利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分子材料和诊断试剂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三、制造
  35.适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
  机械加工行业对高质量数控机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迫切要求对我国传统机械加工行业进行数控化改造。产业化的重点是:发展开放式体系结构、自动建模技术,数控加工技术,集成CAD/CAM/CAE软件,并在产品设计开发及制造过程各个环节逐步实现CAD/CAM/CAE软件集成应用。
  36.电力半导体器件及变频整流装置
  电力电子技术是高效节能、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而电力电子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产业化的重点是:形成中小功率单管、功率模块、智能模块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步实现非穿通型50~200A/1200~1600V绝缘门极双极晶体管(IGBT)芯片及模块产业化;形成3~6KV、300~500KVA变频调速装置和200KVA以下变频电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包括馈线自动化、用户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和配电管理自动化。
  37.新型传感器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新型传感器不仅追求高精度、大量程、高可靠、低功耗和微型化,而且向着集成化、多功能和智能化发展,以满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研等各个领域的需求。产业化的重点是:性能好、技术先进的力敏、磁敏、光敏、热敏、气敏、湿敏、离子敏传感器及红外、紫外、可见光传感器、光纤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新型硅材料传微型感器等,并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38.智能化工业控制部件与执行机构
  自动调节阀主要应用于炼油、化工、石化、冶金、电力、制药、航空、环保和轻工等行业的自动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液体、气体、蒸汽及颗粒状介质的流量、温度、液位和压力等。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的强化,对高性能工业控制部件和执行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化的重点是:逐步形成配有相应硬、软件的智能型阀门定位器和电动执行机构及无纸记录仪等自动化仪表的规模化生产。发展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柔性集成制造系统、企业网络信息集成系统、远程监控系统。
  39.快速原型制造工艺及成套设备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和快速制模技术采用分层实体堆积等方法能很快地将复杂的CAD模型转化为实物,使设计、评价和制造的周期大大缩短。产业化的重点是:向机电制造企业提供工程化、实用化的快速设计和制造系统,包括产品快速反求测量设备、产品快速设计系统与支持软件、快速原型制造设备、快速制模工艺及装备、模具CAD/CAM/CAE、基于因特网和快速成型机系统的远程模具设计制造系统、测量/仿形一体化数字控制加工系统等,并将此项技术用于一批产品的设计开发。
  40.汽车关键零部件
  汽车关键零部件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的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具有重要的影响。产业化的重点是:按照汽车工业总体规划,发展轿车、微型车、轻型车关键零部件;特别是轿车自动变速箱、转向泵、高性能刹车材料及摩擦片、大型覆盖件、车身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等。
  41.工业机器人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应成为我省光机电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重点开发有关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工程成套技术。产业化的重点是:发展焊接、喷涂、装配和搬运机器人的工程成套技术、发展上述机器人应用系统的配套外围设备以及有关机器人的监控系统。

  四、材料
  42.稀土材料及应用
  我国稀土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80%以上,而且分布广、易开采、品种全,中重稀土资源尤为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化的重点是:高性能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稀土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高效稀土发光材料;加快稀土在钢铁冶金、玻璃陶瓷、石油化工以及在农业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提高稀土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三废治理能力,逐步实现生产现代化和产品高纯化。
  43.重交通道路沥青
  随着我国国道主干线的建设和城乡建设的发展,道路建设的等级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因此,优质道路沥青的供应问题成为沥青市场的焦点。产业化的重点是:以较成熟的技术逐步形成重交通道路沥青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使重交通道路沥青在我国道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44.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
  工程塑料以其优良的性能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建筑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对减轻重量、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而通用塑料的高性能化改善了其机械性能、耐热性能和加工性能,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产业化的重点是:对PP、PE、PS、PVC等通用塑料进行改性,建设万吨级专用材料生产基地及超高分子量PE管材等产品加工生产线;建设万吨级酯交换法PC生产装置和PA11千吨级生产线,逐步实现万吨级高绝缘性通讯和电力电缆用聚烯烃材料、油气输送用聚烯烃管材料生产。开发无毒、高效、多功能化、高性能化、专用的高分子材料添加剂,如阻燃剂、稳定剂等。
  45.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及原材料
  子午线轮胎具有高速、安全、节油、耐磨、长寿命等特点,是轮胎工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化的重点是:年产100万套以上的子午线轮胎生产线;5000吨/年丁苯吡胶乳、3万吨/年硬质新工艺炭黑、1.5万吨/年软质新工艺炭黑、1.5万吨/年溶聚丁苯橡胶及丁基橡胶、3000吨/年助剂新品种等新型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
  46.高性能涂料
  由于环保的要求2000年环保型涂料的比例要求达到26%以上,特别是高性能的汽车涂料、建筑涂料和防腐蚀涂料急需低污染化。 产业化的重点是:300~2000吨/年规模高平整度、 高性能阴极电泳汽车涂料生产装置;1000~10000吨/年规模超耐候性外墙涂料生产装置;500~5000吨/年规模水性防腐蚀涂料及水性建筑涂料生产装置;各种功能性涂料如阻燃涂料、阻尼涂料、保温涂料、水性涂料等规模化生产。
  47.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
  密封件是保证机械装备高效、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件,并起到防止泄漏、节约能源、控制环境污染的作用。其技术水平、质量及性能直接影响配套主机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密封技术水平是评价主机、机组、系统和企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轿车及中高档轻型车动力传动、减振、制动系统用密封材料及制品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重大成套设备中高压、液压、气动系统用密封件;电力设备中高温、高压机械密封;石化工业中高速透平压缩机非接触气膜密封。
  48.高性能刹车材料及制品
  高性能刹车材料及制品在航空、汽车、高速列车等现代交通领域具有广泛用途。产业化的重点是:飞机用碳/碳刹车复合材料、汽车用新型无石棉半金属刹车片、准高速列车用粉末冶金金属或半金属基盘式刹车片及汽车制动摩擦衬片等现代交通用高性能刹车材料,主要解决相关材料的国产化问题,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49.超细粉体材料及纳米器件
  细粉体应用十分广泛,尤其纳米粉体,制备技术日臻成熟,工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前景广阔,将可以给传统产业注入巨大的生命力,可以给新兴产业提供优异性能的材料作为高起点的支持。产业化的重点是:千吨级的高纯度纳米级钛酸钡、高纯度二氧化钛及稀土材料;千吨超细二氧化锆微细粉体,万吨级纳米级煅烧高岭土,纳米级其他陶瓷材料、碳黑、白碳黑以及催化剂载体材料;高质量、高活性、特种纳米金属/合金粉末;纳米电缆、纳米管及纳米级二级、三级管及其集成芯片。
  50.材料表面工程
  表面工程技术应用广泛,可赋予材料表面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特征,产业化重点:高性能ITO导电涂层、金刚石、类金刚石涂层、金属陶瓷涂层、陶瓷涂层及其制品。

  五、轻纺
  51.高浓成型造纸技术与装备
  我国为造纸生产大国,广东省位居全国造纸产量第二(占10.3%)。“十五”期间,我国对纸、纸板和纸制品的需求将达到4500万吨(目前年产量约为2800万吨),其中包装用纸和纸板将增加产品品种1000万吨,相应需要的造纸机械产值约为500亿。与传统的包装纸和纸板成型技术相比,高浓成型技术具有纤维保留率高,纸页环压和层间结合强度好,吨纸节水100m3以上,节能100kwh以上,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清洁生产技术;且高浓成型装备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设备投资节省2/3。产业化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高浓成型和多层复合成型工艺,建设好工程化示范点,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并逐步向广东和全国的造纸行业辐射和推广。
  52.再生植物纤维资源的高效利用
  废纸是重要的可再生植物纤维资源,是解决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世界上造纸工业发达国家废纸回用率约为60%以上,而我国仅为35%左右。广东省每年进口废纸100万吨,是我省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废纸原料的前处理技术较为落后,废纸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限于低水平、低档次产品的生产。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再生植物纤维的分类、碎解、脱墨和漂白等工艺的高效处理技术和装备,开发再生纤维品质的评价和监控技术和仪器,开发适宜的造纸化学品,提高再生植物纤维造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同时,还应开发遏制植物纤维衰变的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植物纤维资源的再生利用潜能.
  53.特种植物纤维材料和功能纸制品
  最近十多年来,国际上造纸发达国家采用交叉学科的高新技术,不断赋予纸制品多种功能,并开发了许多特种植物纤维材料。目前我国在该领域还刚刚起步,较为可行的产业化重点是:开发新型纸浆模塑制品、植物纤维复合材料、植物纤维材料的一次性可降解餐具、新型高强蜂窝纸板材料、高效空气滤清用多孔材料、文件票据防伪用纸、复合包装用纸和特种印刷合成纸等,并实施工程化。
  54.复合超细短纤及系列化产品
  超细短纤及超细高密非织造布是纺织工业高技术产品,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纺织、轻工、化工、环保、塑料等各个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产业化的重点是:建设碱溶性聚酯的生产线;建设超细复合短纤维生产线(单纤细度达到0.03d);建设超细高密非织造布、超真皮革及精细过滤材料生产线,并与高强丝等复合材料加工复合成超细过滤材料。
  55.天然纤维功能化整理技术和高档纺织面料
  棉、丝、麻等天然纤维,具有吸湿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一直是人们服用消费的主要纤维品种。但是,天然纤维有易缩水、起皱,洗涤后易产生皱折等缺陷,无法满足人们对服装面料美观舒适、保养方便等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开发天然纤维织物的功能性整理技术,生产高档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改善化学纤维在柔软、透气、吸湿、抗静电、仿真等性能,将新型合成纤维与纯棉、丝绸等天然纤维复合,形成档次较高、风格独特的纺织面料。产业化的重点是:根据国内目前现有的技术基础,部分引进、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及设备,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真丝、棉及麻织物(服装)防缩抗皱免烫整理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建设高档面料的产品设计、织物生产、印染、服装的示范生产线,逐步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满足出口服装面料和高档消费要求。
  56.重要产业用纺织品
  近十几年来,产业用纺织品的品种和种类迅速增长,耗用纤维的比例不断上升,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产业化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水利、环保等领域使用的纺织品系列产品规模化生产。包括:汽车配套用纺织材料(内饰材料、新型蓬盖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车用非织造布和新型涂附磨具材料等);功能多元化的土工合成材料;过滤材料(气体净化用、袋式过滤除尘用高效过滤材料和阻燃、抗静电、耐高温型高性能过滤材料)。
  57.塑料成型新技术与新设备
  我国2000年塑料制品的需求将达1500万吨,相应需要塑料机械产值约120亿元。塑料电磁动态成型技术及其塑化挤出设备、注射设备与传统塑料成型设备相比,具有体积、重量降低50%,能耗降低约40%,对物料适应性广,生产的制品质量显著提高等特点。产业化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塑料电磁动态成型工艺,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初步满足国内市场对新型挤出机、注射机的需求。同时,开发超小型和特大型塑料电磁动态注射、反应成型和塑化挤出设备,并形成系列化生产能力。
  58.无磷洗涤助剂
  到2000年,我国洗衣粉需求量将达到400万吨,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是造成江、河、湖、泊等地表水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加快无磷洗涤助剂的开发与生产,对已开发成功的经过国家级鉴定的产品,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逐步取代三聚磷酸钠等含磷洗涤助剂。
  59.功能性食品
  近十多年来,“功能性食品”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所谓“功能性食品”是指调整人体生理功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效果的加工食品,其原料主要有食物纤维、低聚糖类、高级不饱和脂肪酸等。产业化重点是,开发功能性低聚糖,如蔗果寡糖、大豆低聚糖、半乳糖基低聚糖、异构乳糖和异麦芽低聚糖等。并解决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系列的技术关键问题。
  60.高性能电池及材料
  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增强,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高性能电池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通信、电子、汽车等领域。产业化的重点是:在现有的生产工艺技术基础上,注重解决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无汞碱性锌锰电池和高性能全密闭铅酸电池的原材料及配套件的供应,如连续泡沫镍材料、性能稳定的贮氢合金粉、高度氢氧化镍材料和无汞锌粉等;加强消化引进的正、负极连续生产等设备;薄电极工艺、电池组合块和电量平衡等技术的产业化;逐步实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固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高性能全密闭铅酸电池的规模化生产。

  六、环保
  61.城市污水处理利用成套工艺设备
  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适合国情、低投资、低运行成本、低能耗、低管理水平要求、已基本成熟的以厌氧兼氧及好氧为主体的污水处理利用工艺及成套设备,包括新型预处理设备、曝气设备、新型水回收再利用成套设备、排泥设备、污泥机械浓缩脱水设备、污泥消化与沼气利用设备、污泥综合利用设备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与设备等,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综合设计、设备制造与成套、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的能力。
  62.高浓度工业废水与工业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备
  造纸、酒精、染料、农药、皮革、粘胶、味精、制糖等工业废水(废液)的有机负荷占总量1/2以上,而且不易生物降解、毒性大、固含物浓度高,是废水处理的重点与难点;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电力、核工业等危险废物存放量大,污染威胁严重。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造纸工业碱回收(非木浆黑液提取、蒸发、燃烧、苛化)和中段水处理、白水回收的系列化、成套化、标准化设备与工程应用;酒精醪液等固液分离、厌氧、好氧处理达标排放成套设备;染料、皮革、农药等行业清洁生产与达标排放成套设备;危险废物安全收集、存贮和区域性集中处理处置设备。
  63.有机废水高效洁净处理技术及设备
  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数以万计,寻找普适、稳定、高效而又运行费用低,特别是不产生二次污染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制是当前世界各国水处理专家和科学家注意力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国内外水处理专家普遍认为利用羟基自由基的深度氧化技术可以将有机污染物直接矿化为二氧化碳(CO2)和水,且没有导致二次污染的污泥产生,是一种清洁的水处理的高新技术,因而各国对该技术的研究十分重视。近期清洁的水处理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应是大中型羟基自由基发生器开发,这包括高效光反应器,光电反应器,新型多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和超声反应器等,以及设备的自动化和成套化。
  64.造纸工业白水封闭回用的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
  造纸工业是耗水大户,平均吨纸耗水250-300m3。根据新的环保法规,对造纸工业的用水量的严格限制将势在必行根据国际上的技术进展,目前较为可行的是,将造纸厂的白水系统封闭循环回用,并逐步实行全封闭和“零排放”。产业化的重点是,建立白水封闭的示范工厂,采用高效白水絮凝技术,并解决白水中纳微米级粒子的干扰问题,在不影响纸张强度和匀度的前提下,将白水高比率地回用到造纸系统,并逐步实现“零排放”。上述技术将通过该示范点向全行业推广应用。
  65.烟气脱硫工艺及成套设备
  烟气脱硫是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产业化的重点是:非定态法、石灰-石膏法等湿法、喷雾干燥法、炉内喷钙法、半干半湿法脱硫工艺;加快消化吸收电子束辐照、脉冲等离子等技术;对磷铵肥法、活性炭纤维法、PC型选择吸收法等脱硫技术逐步实现成套化、大型化的目标。
  66.氮氧化物脱除净化工艺及成套设备
  研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烟气氮氧化物脱除净化工艺及成套设备,可以实现以较低的设备投资达到较高的氮氧化物脱除率。产业化后实际应用于电厂,工业锅炉,燃气锅炉,内燃烧发动机,化工厂以及炼钢厂烟气治理时,达到氮氧化物脱除率大于85%;氨泄露小于5ppm,排放烟气中NOX浓度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67.机动车排气污染净化技术及装置
  随着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日益严峻,减低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已刻不容缓。产业化的重点是:汽车排气污染净化器整体设计与制造、薄壁蜂窝载体、排气净化催化剂,微波冷起动催化促进装置及配套催化剂,特别是稀土基三效催化剂等,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68.洁净燃气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配套系统
  低能耗、低(零)排放、低噪音的洁净单燃料并匹配专用催化净化技术的燃气汽车,既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又是合理利用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产业化的重点是:强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单燃料发动机技术,逐步实现加气站的设计、设备制造、汽车改装部件制造的规模化生产;完善液化石油气一汽油、压缩天然气一柴油等混合燃料发动机技术,选择有条件的汽车厂改建混合动力汽车整车装配生产线;在若干个城市建立洁净燃气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示范工程。
  69.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生成量以年均6%左右的速度增加。大量生活垃圾堆放处置,不仅侵占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将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产业化的重点是:运行可靠、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较低的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特别是适合我省垃圾特性的分类、筛选和粉碎设备,大型垃圾综合处理技术与装备,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低成本无害化卫生填埋技术及其相关材料与成套设备,高效垃圾清运设备,垃圾清洁焚烧技术与设备等。

  七、农业
  70.农业良种繁育一体化、产业化
  为适应农业生产对新品种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新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要求越来越全面,对种子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情况,农作物种子产业的发展重点是强化育种工作,逐步达到使50%以上的商品种子经过分级精选、包衣处理,使良种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促进科研、生产、经营向育繁推一体化转变,达到育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用种商品化。实施优良种苗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水稻、花生、甘薯、玉米等作物种子种苗产业化,优质、高产、高抗的蔬菜良种、果茶药竹林木种苗、观赏性种苗和花卉、鱼、虾、贝等水产品种苗、优质种猪、种牛、种鸡等畜禽,以及相关装备和设施,建立区域性示范工程和产业化运作实体。
  71.农业动植物基因工程产品
  近年来,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产品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品种已进入我国市场。我省在有关农作物抗虫、抗病和品质改良的基因工程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已有一批转基因作物品种通过基因安全性评价,进入商品化种植阶段。在动物基因方面,已经查明有关基因(如ESR和FSHβ)可提高母猪每窝产仔数,该项技术也可用于提高猪瘦肉率、改进猪肉品质、提高蛋鸡饲料利用效率、改进牛奶品质等基因的诊断。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建立植物转基因新品种示范工程规模化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转基因抗虫、抗病农作物和林木优良新品种。建立畜禽高产、优质基因诊断中心,达到年鉴定100万头样本的能力,同时加速将高产仔基因用于繁殖母猪改良的推广。
  72.主要农(渔)副产品贮藏、加工、流通先进技术与设备
  我国农(渔)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技术与体系的落后。产业化的重点是:主要农副(渔)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主要有:大宗养殖鱼类、虾类产业化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大宗贝类的净化、脱毒技术,小杂鱼和低值鱼的综合利用与鱼内蛋白质的重组技术,水产品的单体冻结新技术,水生经济生物综合利用及保鲜、保活技术;农副产品产后干燥、检测、分级、精选、加工处理、包装系列设备,新型贮藏运输设备,专用冷却设施和先进、配套的分离、精制、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与深加工技术和设备。
  73.高效安全生物农(渔)药及生物防治技术
  农(渔)业可持续发展对高效安全农(渔)药及生物防治农业病虫害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年来,国内外已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开发出许多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农畜抗菌素、植物源农药及以虫治虫技术等。产业化的重点是:利用已掌握的微生物源和植物源高效安全农药生产技术,建立生产、开发、研究和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化生产企业,使其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达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研制可改善养殖水环境的有益微生物制剂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重点筛选、改良和繁育优势天敌昆虫,建立工厂化生产和大规模田间应用的示范工程。
  74.集约化设施农(渔)业技术与设备
  产业化的重点是:在塑料温棚、节能日光温室、大型现代化温室、工厂化养鱼(贝)等层次上,完善设备设计制造、专用品种、栽培技术及环境调控相互配套的集约化设施栽培技术;逐步实现调温通风设备、营养液配置设备、工厂化播种育苗成套设备、土壤消毒设备、水质监控设备、专用农(渔)机具等设备的产业化,建设集约化设施农(渔)业技术与设备示范工程。
  75.节水灌溉技术及成套设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发展性能先进、质量可靠、经济耐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及成套设备,对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化的重点是:逐步实现各种适用于大田作物、温室、大棚、蔬菜、花卉、果树、园林等使用的喷灌、微喷、滴灌、渗灌和管道灌溉成套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建设农业高效用水示范工程;发展农艺节水综合技术;研究和推广各种化学保水剂及其技术。在雷州半岛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基地。
  76.秸秆养畜及秸秆微生物制剂
  目前发展秸秆养畜的关键问题是微生物制剂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不能适应秸秆养畜业快速增长的需要。发展的重点是支持加快秸秆微生物制剂生产工艺标准化、牛短期育肥用配合饲料和配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秸秆微生物制剂加工企业,建设年处理秸5万吨、年饲养牛5万头的秸秆养牛示范县。
  77.海水养殖多倍体育苗技术及应用
  80年代以来,我省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快,但缺乏高产、优质、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种质退化现象严重,部分养殖种类个体变小,抗病力差,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产业化的重点是:海水养殖鱼类、鲍鱼、珍珠、对虾等多倍体的育种、育苗技术,大规模海水养殖高产、多倍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海水养殖基地。建立生产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快速诊断技术产品的示范基地。
  78.主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与快速诊断技术与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每年发病率达5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发展的重点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寡糖分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技术;鱼、虾、甲鱼病毒疫苗技术;基因芯片、核酸探针、PCR、单克隆抗体快速诊断等技术。
  79.现代化动物养殖设施及技术
  产业化重点是:舍饲密度25-60只/平方米高效叠层笼养蛋鸡成套设备,5000-10000万猪场成套设备,500头奶牛场成套设备,10万只鸡和5000-10000头猪饲养场粪污处理成套设备,30-40吨/小时大型高效节能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及1.5-3吨/时膨化饲料加工设备。先进抗风浪网箱技术与装备、工厂化养殖设施技术与水处理及循环利用系统技术、种苗培育配套设备、野生动物繁育技术及设施等。建立高效、节水、环保型的集约化养殖系统与示范基地。
  80.家畜良种胚胎生物工程
  采用现代胚胎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是使畜牧业向高产、高效、优质、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胚胎生物技术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在我国已引进的良种牛和良种羊的胚胎基础上,逐步实现胚胎生物工程产业化,快速扩繁高产优质牛、羊优良品种后代,增加良种牛、羊种畜覆盖面,加速我省牛、羊杂交改良速度;应用分子遗传标记生化遗传技术,提高优质良种牛、羊的选择效率,加速优良个体的繁育进程。
  81.动物用生物制品
  动物用生物制品是指利用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制备的物质,用于预防、诊断及治疗动物疾病,主要包括疫苗、诊断试剂、抗血清和抗毒素、血液制品等,是畜牧养殖业的基础性保障物资。近期产业化的重点是:在近些年我国生物制品行业取得的高新技术成果基础上,引进用于生产灭活疫苗的细胞悬浮培养等技术,建设若干动物用生物制品基地、实验动物及设施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冻干活疫苗和动物诊断用生物制品和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82.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
  农药是农业保产、增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保障。产业化的重点是:高活性、安全的合成农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农药,重要农药生产用中间体,利用特定微生物具有的功能酶合成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化合物,以及已基本掌握工艺技术的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83.新型、高效、环保饲料添加剂、兽(渔)药产业化
  广东养殖业居全国前列,但肉品风味减退、药物残留及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因此,推广高效、环保的饲料添加剂及环保型的养殖技术,对提高肉品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产业化重点:饲用抗生素替代物、品质改良剂生长促进剂、饲用酶制剂、兽(渔)用生物制剂等的规模化生产与推广,建立研究、开发、生产、推广一体化的现代化饲料添加剂、兽(渔)药生产基地。建立集饲养、防疫、排污处理于一体的高效环保养殖工艺示范工程。
  84.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开发与应用
  农业增产与丰收离不开化肥,但化肥使用的回报递减问题越来越突出,长期偏施化肥,忽略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的施用,给农业、土壤和环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施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则可培肥地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化重点:研制开发新型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微生物肥料及肥料包膜技术,注重发展液体肥料、缓释肥料、控释肥料、多元复(混)肥料、专用肥及微生物肥料。
  85.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
  农业生产对农膜(地膜、棚膜)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对农膜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着色地膜、保温棚膜将逐渐占主导地位。同时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对灌溉用塑料管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具有耐老化、强度高等性能的塑料管材。产业化的重点是:万吨级着色地膜母料生产装置,万吨级保温棚膜专用料及千吨级阴离子型层状结构红外吸收材料生产装置,百吨级稀土有机物光功能助剂合成装置,万吨级高性能防雾滴棚膜专用料生产装置,万吨级可降解农膜生产装置;各种口径、各种应用环境的农用灌溉管材。
  86.农业信息化系统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农业信息化技术作为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面向主要农作物、林木以及其它多种经济作物、养殖业和农(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特定领域的农业专家系统,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农业生产中已得到一定应用的成熟农业信息技术及产品进行推广示范;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等;以便于了解、跟踪国内外农业高技术研究前沿,交流良种及种养技术、生产资料种类及价格、农产品市场价格、病虫预报、天气预报等方面的信息。

  八、能源
  87.可再生能源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对减少环境污染,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化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并全面推广现已基本成熟的生物质气化发电和供气技术,提高设备的自主开发制造能力;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生物质燃烧供热发电和中热值生物质气化集中燃气供应示范;在发展集热、热能利用技术的同时,开发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并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九、交通
  88.智能交通系统
  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是国际上公认的解决交通问题、大幅度提高运输效率的有效措施,是保持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化的重点是:开发交通信息系统自动化监控装置及管理系统、车辆导航系统,建立一卡通路桥不停车收费系统及公共交通一卡通系统的示范工程。
  89.城市轨道交通配套设备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是解决目前我国大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产业化的重点是:结合依托工程,加快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传动与检测、自动售检票、供电、通信系统、安全管理与监测系统及其他机电设备的产业化进程。
  90.高速客船
  随着沿江和沿海地区客运需求日益增长,现有的船舶和运力水平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采用新型高速船舶,建立现代化水上高速运输系统,已成为水上客运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化的重点是:提高水翼船、气垫船等各类高速客船的整体设计与制造水平,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91.新型自动化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及停车收费系统
  加快停车场建设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整顿交通秩序、实现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必要措施。由于我省城市的特点是人口密度高、用地紧张,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占地面积小、利用率高、存取速度快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此外,为了规范停车行为,防止停车场票款流失,还需要应用自动停车收费系统。当前产业化的任务是形成系列化的停车场自动化收费系统,建设机械化立体停车库示范工程。

  十、建筑
  92.新型墙体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具有减轻墙体自重、节约原料和土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筑造价、隔热保温等特点。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必须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化的重点是:砖类,以粘土多孔砖和空心砖为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大掺量废渣砖;砌块,以砼砌块为主导产品,重点发展利用工业废料和矿渣生产的承重砼空心砌块、各种非承重轻骨料砼空心砌块等产品;板类,发展各种水泥类轻质板、纸面石膏板、彩色钢夹心等板材和轻钢龙骨等轻质的骨架材料;复合墙体材料及制品,开发多功能及具有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产品,如轻砼复合保温砌块、FC板液态渣棉复合保温板等。
  93.新型建筑体系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城市高架公路、桥涵的数量不断增加,原有的建筑体系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因而必须发展新型的建筑体系。产业化的重点是:建立、推广粘土多孔砖建筑体系和承重砼空心砌块体系;开发和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大开间结构体系;轻钢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建筑体系;高层钢结构;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隐型框架轻型节能建筑体系;连锁混凝土砌块建筑体系。
  94.新型防水建筑材料
  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工业建筑的迅速发展,框件结构建筑、大板装配式建筑和玻璃幕墙结构的广泛采用,以及节能措施的实施,迫切要求防水建筑材料与之相配套,也对防水建筑材料的品种、物理化学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防水建筑材料不断向高性能、低成本、多品种、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产业化的重点是:在沥青基卷材基础上发展的新型柔性防水材料、三元乙丙(EPDM)橡胶、聚氯乙烯(PVC)等高分子防水片材;橡胶改性沥青、聚氨脂等防水涂料;弹性硅酮、聚硫和聚氨脂等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