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防暴指南”和“医界红黑榜”

发布时间:2019-08-30 18:09:15


  昨天,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文中给医生的建议包括:千万不要背对大门坐诊,新医生要熟悉医院各个出口和安全通道,情况复杂时脱掉白大褂混入人群……这份指南在微博上引发热议。(11月3日人民网)

  这个“医生防暴力指南”和几年前的医护人员戴钢盔上班一样,是一棵藤上两只瓜,目的是制造舆论,自扮自演“受害群体”,通过妖魔化患者,使自己获得“形象分”。但是这种做法,必然弄巧成拙。无须讳言,在医患纠份中确实有医护人员遭人身侵害,但这个现象终是少而又少的个例,拿小概率事件说事,将一片“树叶”覆盖“森林”,不是无知,就是以“先告状”倒打一耙。

  事实上,今天医患关系紧张,主导一方在医不在患。这几年,医生为拿“回扣”,小病大治开“大处方”,治病变成了卖药;收“红包”成了“潜规则”,不给“红包”就给你颜色看,“红包”给小了还是要给你颜色看;“一不小心”,就给病人吃错了药、打错了针、开错了刀;更甚至没有钱就见死不救,钱少了还是不救,病人躺在了手术台上,医生还在漫天要价……弄得患者一进医院就心惊胆战。这样的医,一开始就把自已与患的关系定位于刀俎和鱼肉——这样的关系怎么能和谐?

  这个“医生防暴力指南”又让人想到另一个“指南”: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网友自发在网上贴出医界“红黑榜”:医德好的医生上“红榜”,医德差的医生上“黑榜”,“红黑榜”成为网民热捧的“看病指南”,不少网友根据“指南”,宁肯排队也要找红榜医生看病。这个“看病指南”,其实就既客观又形象地描摹了医患双方的现状,反映了患者的诉求,又指明了改善医患关系的路径。

  另一方面,和谐医患关系还须合情合理又合理的医患纠纷调解机制给力。今年8月,上海组成了由医学专家和职业律师等组成的医患纠纷专家咨询委员会,在医患纠纷中引入人民调解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第三方优势,改变了以往患者对医患自行协商、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不信任的状况。至今3个月来,医患纠纷调解成功率已翻了一番。上海此举,意义远远超过上海一地。

  让医德归来,让人民调解机制介入医患纠纷,双官齐下,何愁医患关系不改善,不和谐。(奚旭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