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医生为什么改行

发布时间:2019-08-02 13:24:15


最近有篇报道,提到未来5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可能有1.4万名医生改行到外资医药公司任职。报道举了个例子:一位在大连的毛姓医生,在2009年跳槽到了医药公司,他开药时的收入是一个月300多美元,而卖药时收入则翻了三番。

  似乎钱是毛医生改行的重要原因。

  我至今仍记得我2002年毕业后领到的第一个月工资——742块8毛钱。当时,我在全国某著名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工资加上每月固定的300元奖金,我的月收入勉强到了四位数。那时,估计这位毛医生还在读医学院,上海普通一室户的房租大概与我一个月的收入持平。8年过去,我的收入有所增长,可上海的房价翻了三番,一室户的房租翻了一番。

  自去年始,上海市的新医生们都一个个进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制中,根据不同情况,他们在培训基地轮转若干年后,可能会每年收入5万元。据我了解,某些医院可能会保证这些轮转医师的收入,但是某些医院可能还做不到,甚至低于上海市人均收入水平(上海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38元,月均2653.17元)。

  跳槽似乎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跳槽了。

  现实中医生的劳动、经验、知识、技能等无形的价值元素并未得到真正合理的价格体现,而在大陆这个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稀缺的市场上,自然会有类似市场化的“定价”来弥补计划体制定价导致的价值低估。于是,红包出现了。对个人及家人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历史习俗等因素也与之相关。个人认为如果没有明里暗里索要的话,这是真正的“灰色收入”。而在回扣问题上,这种所谓的“灰色收入”可算得上非法。

  这样看来,如果有足够的“机会”,不少医生的实际收入可能还是不错的。那么还有别的原因导致医生跳槽吗?

  记得美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您认为谁最有成就感?被调查者认为排名前三的应该是:给婴儿洗澡的母亲、哼着刚刚写好的曲子的音乐家和给患者切除肿瘤的外科医生。

  可惜,我们的医生正在渐渐失去成就感。年轻医生收入相对少是一方面,而工作中缺乏成就感与成长也是一个问题。虽然说有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但有多少住院医师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和机会呢?终日只有简单重复的跑腿劳动,没有真正成长的机会。

  大陆医生除了医疗任务外还有很多其它不必要的任务。比如科研和职称,不论你医术如何,现在晋升职称看的是你有多少课题、有多少基金、有多少项目。职称评定的方式一元化,搞一刀切。实际上,大陆作为一个连基本医疗保障都没有解决的地区,到底更需要哪一种医务人员呢?有人说,中国的医疗是外行领导内行。这样的管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搞简单的量化管理。医生的责任心、手术技术等各方面临床业务能力难以量化,于是就通过可以量化的方法来评定、管理,但是其实有很多东西不能量化。外行领导内行除了这种所谓的量化管理外,缺乏人性化,缺乏对临床工作的理解,管理中不能从临床角度出发,出现了不少偏差,这些也会挫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让广大医务人员身心俱疲。医患之间的问题,可以从整个社会层面去寻找原因:有医生方面的问题,这个不可否认;也有法制不健全的问题(如对医闹不能依法惩处,不少地方公安部门没有真正保护医院),有医疗保险的问题(社会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老百姓花钱更多),有社会教育的问题(老百姓对医疗不切实际的要求,医学科普不足,如果科普够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招摇撞骗的专家了),,容易导致误解,甚至有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添油加醋)……

  我想这就是种种压力,也许拿了点红包回扣的医生,可以拥有一份体面的收入,但是面对来自医疗以及医疗领域之外的种种压力,加上成就感的缺失,让他们觉得——这不值得。


  (作者曾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