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收费式管理”扼杀医生个体行医热情

发布时间:2019-08-22 01:04:15


  家住广宁县南街镇永青社区的陈学华行医已30多年,之前一直是个体医生。2010年,有关部门推行基层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他的诊所变身为南街镇永青卫生站。陈学华本以为这是件好事,不料烦恼却随之而来。当地卫生局统一向卫生站收2500元装标牌,但其市场价只是数百元。当地卫生局某官员告诉记者:“卫生站如果不安装统一标识,或者安装了不交费用,那么其执业者便失去了卫生站协会的会员资格,卫生部门可以不批准其年审,逾期6个月仍未通过年审的卫生站,将被吊销执业资格。”(3月22日《南方农村报》)

  规范化管理本身是好事,但如果它成了豪取强夺的收费管理,就反成件坏事。作为一名医生,更为让我感到心寒的是后一句赤裸裸的大实话。看吧!人家说得多明白,不交这个钱,你就别想在这里“混”下去了。实际上,搜索一下卫生局乱收费这个敏感词,就可以知道,卫生乱收费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它正在令办个体诊所的医生们普遍感到头疼。在安徽某地,有村医曾向媒体投诉,当地卫生局以检测卫生的名义,用棉球擦了下医生们的手,就收费295元。但实际上,按照相关标准,物体表面与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检测不过10元每份。类似新闻还有很多。

  当下,我们的医疗资源配置还不理想。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农村仅占20%.城市的医疗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在所有的医疗资源里,最重要的则是人力资源——医生。但现状是,我们的医生根本流动不起来,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不能从大医院流出,他们基本被人为地垄断在公立医院。在国外发达国家,很多有资历的医生,都会选择个体行医。但在中国,你却很难看到这一幕。要想让一个主治级别的医生走出来,到社会开诊所行医,走独立行医之路,那比登天还难。

  一些卫生部门对医生们的独立执业实在管得太“严”可能是主要原因,这种“严”更多体现在多如牛毛的乱收费,。一些开门诊的医生都曾经向我抱怨,说你不合格其实不外乎是为了收费,只要愿意交钱,和辖区卫生局搞好关系,不合格也能变成合格。钱和关系不到位,合格也能变成不合格。在这种背景下,医生们是愿意躲在公立医院享受越来越向公务员靠拢的待遇福利,还是愿意走出去,接受这种“无情现实”的折磨与考验?答案其实并不难回答。

  对公众而言,如果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只愿意留在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过度集中在城市,必将造成一种人为的垄断。这种垄断将会加剧社会民众就医难的情景,人们想要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及服务,想要找可信任的医疗专家,就只能去挤大医院,最后就引发了一种“全国人民上协和看病”的就医困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医疗市场是充分开放的。很多医疗专家都会走出医院,自己独立执业。他们有自己的私人门诊,社会上还有很多商业性的医疗检查机构,提供独立性很强的医疗检测服务。很多手术,都允许医生们在门诊独立做。医生们流动得相当频繁,不会一辈子牢牢地被限制在公立医院。结果不同,与政府卫生部门管医的态度及理念有很大关系。

  卫生部门应大力推动医疗市场的真正开放,鼓励更多的医生走出来开诊所、办医院,并且善待这些吃第一口螃蟹的勇士们。而不应该将之视作为一种“商机”,通过种种的收费式管理,来盘剥他们,增加他们的办医成本,浇灭他们办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