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

发布时间:2019-11-02 17:41:15


  新中国成立前,泸州医药卫生条件很差,瘟疫频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注重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泸州仅有医疗卫生机构51个、病床454张、卫生技术人员2416人。泸州市用60年的时间,创造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医疗新模式,结出累累硕果,不断创造辉煌。而今,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892个,其中有医院46所,病床总数1.0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万多人。

  夯实公共卫生

  建立卫生应急网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如今,走进古蔺县、叙永县山区,可以看到不少人家用上了降氟节能柴煤两用灶。以前,古蔺县、叙永县是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这里很多人都患有严重氟骨症和氟斑牙。从2005年开始,。截至2008年底,泸州市已顺利完成项目要求的地氟病改灶任务6.6万户。今年还将在古蔺县、叙永县分别完成5万户、2.5万户的改灶任务。

  非典之后,泸州市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近年来,泸州市建立了卫生应急机构,形成了初步预案体系。泸州市卫生应急工作先后取得了2007年区域性大暴雨救灾防病应急工作、。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是旧中国传染病肆虐的真实写照。从1978年开始,我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目前有15种传染病的预防纳入了国家免疫规划。泸州市的计划免疫“五苗”常规接种率历年保持较高水平。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对结核病患者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近年来,泸州市加大公共卫生的发展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卫生应急机制,在守好川南南大门、守卫市民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非常现实和重要的作用。

  完善医疗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农村三级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城市医疗网络的网底。泸州市倡导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8个,覆盖社区人口45.9万人,基本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覆盖85%城市居民的要求。泸州市在摸索中还着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优势:改变传统的“坐堂行医”方式,走进病人家庭“上门服务”,并针对妇女、儿童和老人,开展社区“六免费”服务。

  近年来,泸州市注重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132个乡镇卫生院,3207个村卫生站。

  泸州市还每年从1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中选派医疗技术骨干对古蔺县、叙永县等乡镇的卫生院进行对口支援。泸州市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还借助泸医附院、泸医中医院高层次医学教育资源,开展了农村(乡镇)卫生人才1+3培训项目,有效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以前,泸州市城市、农村卫生网底功能的缺失,导致大医院接诊压力大,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却“门可罗雀”的大反差。近年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农村三级网络,这一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患了一般的小病,不少人更愿意选择就近就医。

  提供医疗保障

  城乡居民病有所医+医疗救助全面覆盖

  6月7日,叙永县叙永镇军田村十四组村民梁启贵3岁的孩子不小心掉进热水里,造成大面积烫伤。在结算医疗费用时,梁启贵享受了新农合报销18728.40元,自己承担了13651.60元。按照叙永县的报销政策规定,患者按新农合报销政策报销以后,如果自付部分超过1万元的,属大额医疗费用,还可以享受二次报销政策,报销比例为自付部分的30%。梁启贵又从叙永县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手中领取了4095元的二次报销款。

  2003年4月,泸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过试点后逐步推开。截至目前,市辖7个区县全面实施,覆盖农业人口404万人,参合人数377.37万人,参合率达93.4%。

  泸州市还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作为有益补充,对新农合补偿后仍无法承担医药费的农民,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

  泸州市在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建立了济困病床,并逐渐扩大到县级妇幼保健医疗机构,惠及城市特殊困难群众。

  泸州市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现在,农民朋友有了新农合,城市里的特殊困难群众有了济困病房,“小病拖,大病扛,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