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改体制进程缓慢卫生部门垄断成主因

发布时间:2020-04-29 04:29:15


  名噪一时的大道堂最近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2010年12月29日,CCTV新闻频道报道称,北京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院长刘逢军被爆违规行医,欺骗消费者,大道堂出售的书中介绍的刘逢军经历资历经调查涉嫌造假,央视记者采访多地揭开了这一骗局。

  央视报道立即引起了媒体的集中关注,从2010年12月30日到2011年1月7日,各路记者蜂拥至大道堂“蹲点”,大道堂只能挂出“暂停业休息”的牌子。

  大道堂由刘逢军建于1993年,周六上午是刘逢军坐堂的时间,每逢此时该院就异常火爆,400多人前来看病。约诊刘逢军必须要提前一周,同时还必须签一份合同书。该合同书中有这样的内容:大道堂不是医疗机构;大道堂的产品属于食品,不是药品。然而,央视报道显示,“咨询”者确实都是为看病而来。

  “大道堂”回音

,。

  媒体对大道堂的报道基本延续了央视报道的基调——骗局质疑。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一,“现代医学不能根治的疾病,通过他的养生调理都可以治愈”是否可信?第二,通过平均每位患者不足一分钟的 “望诊”,甚至“只看照片就可诊病”的养生咨询可信度有多高?第三,自称“不看病的养生咨询”是否涉嫌非法医疗?第四,刘逢军的学历资历有造假之嫌。

,更多的却是质疑CCTV报道本身。

  新浪网民“百里奚”的看法颇能代表此派观点:“似乎媒体在做节目前就已经既定了‘刘逢军是个大骗子 ’、‘大道堂是第二个悟本堂’这一基调。从‘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他怎么能解决?’‘几十秒怎么能诊病?’等疑问,由此就得出‘几个小时就赚20万’便是骗的结论。再加上刘逢军的‘头衔、经历嫌疑 ’及‘养生宝无证’两‘实据’,便认为证据确凿,理应除之。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网友对报道事实的选取也提出疑问:“视频的截取也很奇怪,为什么记者拍下了拥挤的等待就医人群,却不随机问问这些人,有无疗效?有没有人曾看好病?”新浪网友kufo认为:“中央电视台报道对关键问题语焉不详,没有展示出他们曾做过深入调查的工作,有严重的误导倾向。我不懂养生,也不懂中医,我只知道,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足够的事实就下结论,这不是CCTV该做的事情。”

  至于学历头衔造假一事,网友们却给与了出人意料的宽容,完全不同于媒体的“义愤填膺”。网友“龙龙妈”说:“学历不重要,能治好病才是真格的,焦点访谈应该把注意力用在疗效上,别只关心学历资历,自学成才的多得是!”不仅如此,白眼不丢给造假者反甩给打假者的也有:“都来看!王太医秒杀喜来乐!”

  CCTV的收获如此质疑,大概也是当初所始料不及的。

  媒体曝光,官方跟进,似乎也成为一种模式。大道堂在开业16年后,数家有关部门才终于发现其可能存在重大违法问题。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在接受央视焦点访谈的跟进报道中,严肃表示,通过目前报道,大道堂可能存在涉嫌诊断治疗的问题,如果其非法行医,肯定要取缔其一切活动,如果后果严重,还要负刑事责任。

  工商部门也表示,他们已经开始对北京大道堂进行调查。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西域分局工作人员郭歌说:“首先我们要核实这个公司是不是超出了核准的经营范围,是不是有相应的主体资格从事相应的经营行为。其次我们要调查它是不是有相应的欺诈行为,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我们要坚决进行处理。”

  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副局长陈新也证实,西城区卫生局医政科正联合其他单位对北京大道堂进行调查取证,调查主要是判断大道堂是否存在医疗行为。如果调查结果显示,大道堂确实存在医疗行为,将根据有关法律对其进行处罚。目前,各路调查都在进行中。

  可见,媒体和管理部门关心的是,大道堂作为一家经营企业,合不合格?作为养生企业,它有没有越权诊病?刘逢军的学历头衔有没有造假?而老百姓则对大道堂到底能不能看好病更有兴趣。

  只是为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点与民众的心念所系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呢?

  不管大道堂作为医疗机构是不是“非法”,但至少他还有个体面甚至是光鲜的门面;在北京二里庄、回龙观、西北旺、东北旺等蚁族和民工聚居区,各种地摊级的小黑诊所星罗棋布,各有生路。与大道堂相比,这些小黑铺的主顾的消费能力要低很多,人数却要多很多。

  “为什么他们也入不了CCTV和有关部门的法眼呢?”网友“阿拉神灯”说,“对这些小黑铺子,你可以问问它们合不合法、有没有营业执照,也可以质疑为什么有关部门能容忍它们的长期存在,更可以想一想他们服务的病患群体的健康、安全和尊严。”

  当“仁术”变成“钱术”

  这些年,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苦,已成为民生的“常青藤”问题;斩而不断,理则更乱。

  医者,救死扶伤也。自古以来,医者都被视为神圣的职业,正所谓“医者仁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常被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宣誓言;因职业而直接对人的健康、生命掌控,因职业即受人尊重,无人可与医生相比。但如今,在很多民众最不满意行业的调查中,医生经常榜上有名。当然,受人爱戴的医生也不少,只是“爱戴”的标准却也变得耐人寻味。

  2009年9月25日,经过3万多市民无记名投票,武汉汉口金桥社区医生王争艳从两万多名医生中胜出,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这位普通的社区医生胜出的优势在于:从医25年来,她开处方平均单张不超过80元,最小的一张只有2毛7分钱;她还拥有看、触、问、听的微笑服务。数百家媒体对她报道,数以万计的网民热议,难以计数的群众爱称她为“小处方医生”,成为她的粉丝。

  这则新闻虽小,但却耐人寻味,它告诉我们,在对医疗的评判方面,“钱”的问题已成为了重要标准。

  在医药论坛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抱怨:“如今有些医院、医生最先看到的,已不是患者的病痛,而是‘公费还是自费’、病人的经济状况、治一个挣多少钱。”

  记者在北京301医院随机采访,陪同母亲看病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凌晨四五点就去排队但也不一定能排到号的辛苦,她选择了300元特需挂号(同一医生的普通专家号只需十几元),没想到此后的一系列程序都“被特需”了,比如,做一项胃部检查,如果病人看的是普通专家号,检查费用是200多元,如果看的是特需专家号,检查费用则要400元。在医院,你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以收费为标准的“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