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逼迫人人搞“科研”

发布时间:2020-12-12 04:29:15


  评上副高以后,不仅工资会有所增加,奖金的分配比例也会提高要评的职称越高用于临床的时间就越少从制度上来说,些年在不断进步些科研人员,需要自我检讨卫生行业的制度设计,每环节都是民生事

  卫生局回应

  本报昨天的报道见报后,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被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邹传伟告上法庭的广州市卫生局,希望他们就此回应该局法规处一位负责人代表卫生局答复记者说,该案尚未最后判决,比较敏感,不方便接受采访。

  广州市卫生局一位知情人士介绍,邹传伟的课题立项评审符合程序规范,并不存在所谓的“作假”、“掉包”,专家的评审表是经得起审查的。他说,一个好的科研课题不能立项并不能说明评审中一定存在腐败,当然这个评审制度本身也有缺陷,它是从几十名专家中抽取7名,这些专家可能对申报者科研课题领域并不非常了解,做出的判断不准确。据他了解,就有重点专科的科研课题参加该科研立项评审,却次未能入选。

  邹传伟

  1964年出生,1988年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同年进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

  待遇差别

  相对于中级职称,评上副高职称后在待遇上会有什么差别?

  邹传伟医生说,“真的不清楚。”迫使他想去申请副高职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到许多比自己晚毕业多年的学弟学妹现在的职称和职务都比自己高,“心里很不好受”。

  记者又就此咨询了某医院一位临床科室医生,他介绍,评上副高以后,不仅工资会有所增加,在科室中奖金的分配比例也会提高,比如主治医师能拿科室平均奖金的100%,那么副主任医师就可能拿到110%—120%,而且退休金也会不同。此外,副主任医师的值班也会比主治医师少一些。

  这位医生还表示,以他所在的医院例,不少人看重的都是评上副高以后可以独立手术、看专家门诊,参加学术活动乃至获得高级别行政职位的机会也会多很多。

  昨天本报报道了《普通医生孤身欲捅科研立项黑幕》(见左上图),在相关人士、读者、金羊网友、Q友中引起强烈共鸣,特别是其中有多位广州大型三甲医院医生致电羊城晚报热线,声援邹传伟医生,更有医生爆出为了评职称,医生人人都要“搞科研”或“搞关系”,要评的职称越高用于临床的时间就越少;网友也报料称,科研立项的问题存在于各个领域。

  科研课题也有多条捷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医生昨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邹传伟人很好,工作很努力,就是太老实,和他同年资的医生早都是副高甚至正高职称了,他还是主治医生。

  他说,医生评职称都要有科研课题,这是没办法的事,要占去医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并非毫无“捷径”可走,比如课题标书就可以花钱找人帮忙写,那些“枪手”写惯了早摸清套路,比你自己写的更容易入选;多参加一些会议,增加曝光率,提高行内声望也可以提高命中率;和同事、领导、同行搞好关系,也能“争取”到课题的第二或第三署名等。

  这位医生告诉记者,可能是邹传伟对这些不屑吧,他太理想主义了,想凭自己的实力来争取到课题经费,可课题立项是随便给的吗?那可意味着经费资助和晋升的机会啊。

  他分析,邹传伟立项不成功,除了没有“潜规则”一下外,还和他的标书质量有关。他说邹传伟在医院体检中心工作,而申报的课题却是关于某基因和蛋白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病过程发挥的作用,评审专家也会考虑他没有工作基础的因素,经费给了他是否能够完成课题等。

  对于“体检中心医生为何做基因研究”的问题,邹传伟医生昨日回应说,他自己曾多年在临床工作,后因服从单位安排到体检中心工作。他对自己所选择的课题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充分意识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意义,目的临床所采用的检查手段多是到癌症的中晚期才能发现,他自己对这个课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研究,且课题是和本院不同科室多位同事合作完成,不存在缺乏工作基础的问题。

  为评职称临床医生分心

  昨日,有多位三甲医院医生致电本报,分别讲述了自己经历的或听闻到的行内科研立项中存在的内幕。

  有一位医生说,他曾通过一个中间人去拿科研立项经费,这位中间人说:“通过我你一定能拿得到,不通过我你肯定拿不到。”这位中间人开出的“中介费”是拿到立项后还要经费需4万元,只要立项不要经费只需2万元。这位医生说,要评正高职称,花费至少要五六万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也说,现在医生做的课题也很“刁钻”,如果做和临床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很难通过,因为评审专家会觉得太浅,他们更喜欢和国际前沿科技接轨或沾边的课题,比如基因研究之类高深的基础学科研究。这样的立项要求,就可能使得那些中小或基层医院的医生很难评上副主任医师职称。

  有位综合医院的医生说,造成科研立项出现潜规则的关键,是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不合理。临床医生的职称评定该看他在临床方面的成就,能不能看好病、看好多少个病人,而不是所谓的科研、英语、计算机、论文。试想一个临床医生把精力都花在这些方面,临床工作能不分心吗?病人能受益吗?现在聪明的医生就是少看临床,多搞科研。这些“聪明的医生”有的是真的在做科研,有的则忙着搞关系去了,这些人职称升得更快,而那些一头扎在临床上的医生职称反而升得慢,这是医疗界中的一个“怪圈”。

  这位医生质疑,医生的“本质功能”何时才能真正回归?

  科研腐败各个领域都有

  多位金羊网友和Q友昨天也纷纷留言,通过他们的留言可以看出科研立项的“潜规则”存在于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