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儿童缺乏安全感 "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课题待解

发布时间:2019-08-02 23:55:15


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里挤着一家四口人,夫妇俩是从安徽来京打工的农民,两个孩子就读于京城的打工子弟学校。说是‘房子’,其实只是在大杂院中用简易材料搭建起的一处违章建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研究员陈卫东今天向记者谈起他在一个外来人口聚居区看到的情景,仍然唏嘘不已。
  一项名为流动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调研让陈卫东走进了流动青少年的生活。最终的调查结果让他深感忧虑,流动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令人忧心的数据

  人口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浩浩荡荡的流动大军中,青少年无疑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或是自己外出打工谋生,或是跟随父母迁居到新的地方生活,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他们的生存状况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次调查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成都、郑州、沈阳8个流动人口较多的大城市展开。调查的对象是流动人口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共计3792名,这其中也包括一些违法犯罪的流动青少年。
  调查结果表明,流动青年以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为主,外出挣钱是流动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学历为主。
  在调查中,70.1%的流动青年称自己目前居住的地方是外来人口聚居地;61.4%的流动青年表示自己在居住的地方没有安全感。
  参与调查的有关人员谈道,流动青年的居住环境总体上较差,从基本生活条件到社区公共环境,从公共设施到公共管理,从清洁卫生到治安状况等都存在诸多问题。
  另外,44.4%的流动青年称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加班都不能得到加班费。58.9%的流动青年认为自己目前所在单位存在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其中22.3%的人认为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且差距较大。
  调查还表明,50.3%的流动青年存在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症状。比较常见的是:心烦意乱、夜不能寐,经常出虚汗、易感冒等。
  流动青年的心理健康也同样引起了调查人员的担忧。每天都感到疲劳或无精打采,大部分时间意志消沉数据显示,44.2%的流动青年出现过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
  而就流动少年儿童的日常生活来看,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与父母住在一起,基本生活有保障,但整体生活状态并不乐观。
  调查表明,相当多的流动少年儿童生活在环境较差的社区中。39.8%的流动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目前生活的地方缺乏安全感;58.9%的人反映生活的社区卫生环境差;50.5%的人反映社区没有工作人员管理;39%的人认为社区治安混乱。
  相当一部分流动少年儿童在家的学习条件较差,而在流动少年儿童就读的学校,情况同样不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就读的学校安全保护措施不完备。参与调查的人员说。

  期待更多的关爱

  由于种种原因,流动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容易被忽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陈卫东如是说。
  他表示,保护流动青少年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为流动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通过走访相关部门了解到,某些流动人口集中地区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有上升趋势,这已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新的突出特点。
  流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大都表现为侵财类案件,这与流动青少年在学习教育、工作就业、困难救助等方面遭遇的困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陈卫东说。
  调查还显示,与流入地居民相比的不平等待遇,容易造成流动青少年的自我排斥、自我封闭,将对他们融入当地社会造成障碍,会加重他们对主流社会的排斥心理,这样就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
  不要等到出了问题才引起重视。陈卫东说,在一些城市的外来人口聚居区,往往在其已成为安全隐患或已经出现问题后才会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预防更重要。他表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统筹考虑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尤其是流动青少年的权益保护问题。
  法制网北京11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