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机构的四大软肋

发布时间:2019-08-17 01:08:15


上海,青浦。

  联华信托正在为一个房地产信托项目做产品推介,当地投资者提出了要求:让公司包车拉他们到现场去看看,确认有这个项目存在之后才肯参与。

  公司总裁李晓东叹息:“如果项目在北京,莫非得包机吗?”

  信托软肋,可见一斑。

  核心竞争力缺失

  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团体,其实信托机构小日子并不难过:平均每家信托公司只有80多名员工,可注册资本少说也有八九个亿,而且多数有当地政府撑腰,项目资源得天独厚,加之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常常要借助信托公司平台,因此吃饭和赚钱对信托公司似乎不是问题。

  “我们能赚到钱,但我们看不到未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高管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当前的信托看似什么业务都能做一点,但好像又什么都做不成气候。

  “基金公司把基金产品做得家喻户晓,证券独揽了股票承销,保险和银行的核心业务妇孺皆知,那么信托的主导产品又是什么呢?”

  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提问,资深信托人士刘响东道出了实情:“我们自己也说不出信托无可替代的功能和产品线是什么。”

  业内人士面对未来的茫然,并非游谈无根。

  2007年大牛市背景下,信托公司的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没少给客户和自己挣钱,但当时中原信托董事长黄曰珉已经显得忧心忡忡:牛市下的繁荣只是一种“虚假繁荣”,证券市场的好形势掩盖了多数信托公司主业不明晰,跟风做业务的问题,行业并没有营造起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用益信托室的李旸指出,信托“新两规”将信托公司定位于高端理财市场,信托公司被迫放弃经营多年的中低端理财客户群体的时候,还没有找到适合高端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面对银行、证券和基金的多路夹击时,信托公司虽也不乏产品创新,但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表面上看,“新两规”给信托指出了非常宽泛的业务范围:阳光私募、股票、资产证券化、房地产信托,以及未来的对冲基金、REITS等,没有信托公司不能参与的。

  但现实中,由于前些年不断被迫退出已进入领域、不断等待整顿和重新定位,让信托公司错失了许多大好时机,现在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信托专属的产品线了,所以信托公司现在只能“找别人无暇顾及的边边角角去覆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信托研究所所长、安信信托前任总裁周小明表示了忧虑:“如果信托公司不尽快制定清晰的战略模式,继续摇摆不定,或者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将难免遭到淘汰。”

  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

  股东结构单一和大股东的非金融背景,是信托机构公司治理问题的病根所在。

  “信托公司的主要股东多数是地方政府、大型国企,这些股东看中的多是信托这个金融平台,希望信托公司成为自己的金融支持,所以他们早期的投资动机和目的并不端正。”周小明说。

  据了解,当前正常营运的54家信托公司中,半数以上的大股东都是当地政府。信托公司高管的人事任免权掌握在政府手中,自然就成了“受政府扶持,为政府做事”的附属。这一股东结构特点曾是引发信托业遭受多次清理整顿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仍是现实制肘:难以形成职业化团队,难以支撑长远规划,难以按照规划持续发展。

  一个董事长的任免直接导致一家公司兴衰,这在信托业内并不稀罕。

  “股权结构受制于地方政府,也注定了信托公司难以跨出区域服务的半径。”中原信托董事长黄曰珉告诉中国经济时报:“好在目前多数信托公司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这不仅仅是为了增资扩股,更是对原有股权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调整股权结构、分散持股,形成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无疑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步骤。但据专家介绍,尽快推动信托公司上市,则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根本途径。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等各种机制也会更到位。”上海安信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李廷芳向本报历数了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好处:董事的任何一票都可以追溯15年;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十分激烈,不像非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常常开成大股东“一言堂”;上市公司每个季度都有季报……

  信托公司上市对推动全行业发展益处更多:首先,上市可以提升信托公司的整体公信力;其次,由于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都要通过媒体发布,所以信托行业更容易受到媒体和社会关注;第三,一家上市公司市值很容易达到600亿元,这样20家上市公司就会有上万亿元市值——当信托公司市值过万亿,;同时,这个行业的大发展也会步入正轨,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范围和力度才能放大。

  人才成为信托“短板”

  “任何时候大家都在讲‘人才’,但现在信托真到了非大力引进人才不可的时候了。”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李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信托公司俨然已成金融人才洼地,专业人才奇缺成为信托业发展瓶颈。

  据了解,“新两规”出台前,信托公司所面对的是中低端理财客户群体,只要能保障资金安全,投资收益比储蓄高些就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尤其是股市不景气的时候,信托公司提供5%左右的投资收益,就能招来客户的追捧,所以信托机构从事简单的融资、贷款业务,也不愁生计。

  “以前信托公司没有产品研发的强烈需求,自然也就没有主动引进高级人才的动力。近两年,在金融市场的剧烈变革中,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相对于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景气度和从业者收入的大幅提升,信托公司自然就成为金融业内的‘人才洼地’。”一家信托公司研发部经理告诉记者。

  “新两规”将信托公司定位于高端理财,显然令整个行业措手不及。

  “要为高端客户理财就得有对应的高端理财产品,可我们不仅现有研发人才不足,要招徕新人也颇有难度。”一位信托公司高管告诉本报,2005年证券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他们招10个人有300多人报名,其中博士就有148个。可现在愿意到他们公司去的都是别的金融机构挑剩下的人了。

  机制是重要制约因素:多数信托公司是分散在各地方政府下面的区域性公司,股东也是国资背景,受地方影响大;信托公司非市场化运作,很难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引进人才。

  上述高管告诉本报,工资范围,他们引进人才时就不能按照其市场价值支付薪酬了。“年薪80万对我们是天文数字——一个人一年就‘吃掉’我们公司全部员工总工资的三分之一额度,!”

  其次,信托公司没有统一的市场和统一交易平台,各家公司只能分散做自己地盘上的业务。地方上现金流收入少,单个公司难以做大,所以能引进的人才也有限。

  不只是薪酬挡住了人才,还有工作环境。一家内地区域性信托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几位他非常看好的年轻人宁可在上海做月薪两万五的工作,也不愿来他们公司拿五万元的月薪。“到你们那里我们就变傻了,没有信息沟通的平台,最终我们会被市场淘汰的——年轻人都这样说。”

  希望也不是没有。有民营色彩的联华信托总裁李晓东就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虽然证券市场异常火爆,但还有不少投行人士到他们公司。

  “我想他们看中的是联华清晰的战略和盈利模式,这让他们知道我们这条船是往哪儿开的——毕竟大家都不愿坐看不到方向的‘闷罐车’。”李晓东说,联华信托由于长期专注于房地产领域的投资而营造起了自己的产品竞争力。当牛市中大家纷纷转向股市投资的时候,联华耐住了寂寞,抵挡住了诱惑,依然专注于房地产市场的开发,这也成为其引进人才的一个突出优势。

  品牌价值没有形成

  出于“信任”,而致以财产相“托”,这是对“信托”二字最直白的理解。

  可是据记者了解,在各种历史和社会因素作用下,中国信托机构长期脱离“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业务,信誉度一直不高。由于理财能力不足,鲜有耀眼的投资回报,再加上缺乏正面宣传和投资者教育,信托机构知名度不仅不能与基金等同行们相提并论,甚至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信托机构在品牌价值上的“欠账”,让李晓东颇为感慨:“客户看中的只是项目本身,那么我们信托公司的信誉和品牌价值又显现在哪里呢?信托产品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可悲,这样下去,以后的路只能越走越窄了。”

  信托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对机构专业能力的信任,而把自己的财产交付给机构打理,信托公司在接受委托后,按照投资者的意愿,以公司的名义去选择具体项目进行投资。而像现在这样,信托机构拿到项目后再去筹钱的运作模式,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信托”。

  “以前投资者不允许信托公司出现任何投资失败,,这不仅是百姓把信托当作银行,有了认识上的误区,更是信托知名度和信誉度比较低的体现。”百瑞信托总裁马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位业内观察人士指出,品牌价值源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信赖与忠诚。群众数十万亿的资金宁可不要回报地存在银行里,都不肯拿出来交给信托等机构去打理,关键在于信托机构没有给公众足够的安全感。当然,政策不允许信托公司做产品宣传也是信托不为众人所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