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信托变味 信托行业融资异化

发布时间:2019-08-16 17:38:15


英文中的Trust被翻译成中文的“信托”之后,似乎变了味道。中国进口了信托的概念之后,信托公司就变成了“麻烦”二字的代言人,中经开、广国投、海南华银一家接一家的制造出一桩又一桩的麻烦——国债期货、境外融资后破产、10年难平的海南楼市泡沫。等等等等。
  麻烦多,被修理的就频繁。信托几乎是金融行业中被整体“洗牌”次数最多的行业,正在进行的银信合作叫停已经被一些人士视为第六次整顿。即使是摸着石头过河,摔倒了六次应该到对岸了,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信托业还在河里,而且还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  这块石头叫做“融资”。  从西方国家建立Trust的初衷来说,是为了组建一个将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的工具,在这个工具的基础上,来完成财富管理、投资、避税等目的。比如罗斯柴尔德这样不为人知的巨富,他们的“富二代”、“富三代”的财富都来自于信托,其资产也是信托。这样的信托,要完成的任务是去“花钱”,从而让自己的委托人、受益人有更多的钱可花。  然而很奇怪的是,中国很有特色的把这个行业做了手术,将信托变成了“弄钱来花”的工具。最早的时候,地方政府发现搞个信托公司来当“二财政”真是妙不可言,那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需要贷款,而银行又死板的要求这个担保那个抵押,信托的妙处就在于融了委托人的钱,风险还要委托人承担。太好了,连疏通银行核销坏账的麻烦都省了!  如果这个样子信托还不出问题,那就是金刚不坏之身了。事实上,信托前四次整顿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痛定思痛,2002年前后信托业完成了重新登记的第五次彻底整顿,把老信托的业务剥的一干二净。然而,这样的整顿和新出台的一法两规让信托公司感觉“束手束脚”。当时一位老信托人告诉笔者,“现在信托整顿了,但是没有发展方向了:投资不如基金券商,融资不如银行。”后来,连唯一的优势——可以直接投资产业,都被产业基金、券商直投和银行系PE完整的复制而去。  信托业在最初两年通过替政府基础设施融资赚了点口粮之后,发现这样饿不死,但是也吃不饱。甚至一些信托公司还差点因为一些项目臭了牌子,而且集合信托计划5万的起点太低,容易引发退休老太太的闹事欲望,信托公司既被动也主动的调了头。  年开始,信托公司转向突然爆发的A股,融资打新股,让信托公司笑开了花,无风险高利润,这种项目多多益善。  然而随着2007年股市的雪崩,这块业务也几乎歇菜了。  2008年开始,信托公司发现替银行卖信贷资产是个不错的活,虽然利润低了点,但是资产、客户都是银行的,有时候钱也是银行的,信托公司就是借了条路,就赚了钱。  但是,这条路被堵了。,原来信贷资产转让将表内资产表外化不是为了控制风险,更多的是为了扩大信贷规模,于是乎把这条通道给关了。赚了两年快钱,信托公司又要另外想辙。  车到山前就是有路,2010年信贷规模控制强化了,信托公司觉得要运用可以融资这一优势了。信托公司跟老朋友银行商量了一下,把想找你贷款的客户介绍给我,我搞个信托计划,你给其他“高净值客户”介绍一下卖掉,你、我、贷款者“三赢”。万一亏了?风险由“高净值客户”承担啊。  然后近似于Ctrl+C/Ctrl+V的复制黏贴在信托公司和银行之间快速蔓延,6个月时间替各类客户融了小3万亿现金,差不多是全年信贷规模的一半。  再然后,这个模式也被叫停了。  翻翻信托公司这几年的工作日历,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时间信托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融资,近两年甚至快变成编外银行了。信托彻底的异化了。  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信托的主打业务,出一个被叫停一个。  信托公司的出路在哪里?笔者愚钝,不过觉得放更多精力在做好投资上,要比一心想着融资要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