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信托等于两个中融 平安12亿资本软肋

发布时间:2019-08-29 10:00:15


即便不再锋芒毕露,中信信托的故事,依旧是一部传奇。

  中国信托的历史发端于它的成立,超3000亿资产管理规模,稳居业内第一。他是“鼻祖”、是“带头大哥”手握“重兵利器”,然而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惨烈的市场上,他的地位依然面临着被动摇的危机。

  与他同样拥有集团背景的平安信托来势汹汹,狼性中融也正在长驱直入疯狂攻占领地。

  而从中信内部来看,自去年年中,,目前只有12亿注册资本的中信信托,正面临着管理规模受限的尴尬困境,融资压力陡增,遗憾的是,已经传言多年的借壳上市计划至今仍未成形。

  在查阅大量财务数据和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记者又对多位信托业内人士、第三方理财资深研究员、信托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采访,理财周报本周的目标,是力图完整呈现今天的中信。

  资产管理规模无人超越

  中信信托确实是一个奇迹。

  新源南路6号京城大厦13层和9层,寥寥的几间办公室,简单的装潢,除了地处中信集团总部大楼之内气氛非常,其他均与北京任何一栋写字楼里的小公司无差别,然而就是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坐落着的却是中国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的大佬。

  行业主要公司近5年来年报数据显示,中信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始终位于榜首,遥遥领先同业,2010年资产管理规模为3328亿,是第二名中融信托的接近2倍。

  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所管理的资产规模达30404.55亿元,对比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十分之一贡献来自中信信托。

  盈利能力方面,中信的表现也一直颇为突出,逐年实现大幅增长,在行业内也始终与平安信托、华润深国投一起位于三甲之列。201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0877.66万元,同比增长16%。

  而在多家第三方研究机构8月出炉的信托公司理财能力排名报告中,中信信托虽然就单项指标而言,未必非常突出,但总体排名依旧居前。

  用益信托2010年55家信托公司综合实力排行报告显示,中信信托管理能力、盈利能力、业务能力在过去一年中表现优异,分别位居第一、第三、第三位,然而风控能力和资本实力两项指标却不尽如人意,致使整体排名居第二位,略逊于平安信托。

  用益信托资深研究员徐颖风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我们对于中信信托风控能力一项评分较低的原因,是基于其净资本较低的考虑,但是只要信托行业不出现整体的系统性风险,也不存在太大问题。因此,尽管整体排名第二位,但是从各细分考核项目的得分可以看出,中信信托的表现依然非常不错,若排除净资本问题,中信信托在项目运作上的经验更为丰富,表现也更加稳定,优于平安信托。”

  诚然,所有人在提及中信信托的时候,都会谈到的一个字,那就是“稳”。

  稳定的股东结构、稳定的战略方向,稳定的项目运作,这在一直处于多事之秋的信托行业中,显得弥足珍贵。

  那么,中信的“稳”究竟来源于何处?

  “中信信托你复制不了”

  1979年,荣毅仁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这家当时取名为中国国际信托的投资公司便是中信集团的前身,那一年,信托业开始正式在中国萌芽。

  23年后,中信集团公司将中信兴业信托投资公司重组、更名、改制为中信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当年的“中国国际信托”主业便“过继”到了中信信托身上。

  所以回顾中信信托的故事,往往都是从1979年开始。其后30余年间,中国信托业记录在案的伤筋动骨式大整顿至少有5次,陷入过各种行业发展低谷,承受过不同声音的责备和质疑,中信信托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路走来。

  当然,做得早并不代表做得好,中信坐稳龙头的位置,还得得益于那关键的三年。

  2005年,时任中信海洋直升机公司总经理的蒲坚刚刚调任中信信托总经理,彼时,中信信托注册资本5.08亿,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也仅为85.05亿元,上年实现利润0.27亿元,在全行业的排名连前十名都进入不了。

  变化就从那时开始轰轰烈烈地发生。

  这一年,原有股东进行增资,中信信托注册资本金增至8亿元。

  这一年,中信信托进一步明确了“无边界服务”的经营理念,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以信托业务为主业,将中间业务和公司自营业务有机统一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中,形成完整的业务和产品链条。

  这一年,公司的部门设置进行了大幅调整。原有的3个业务系统13个部门进一步整合细分,并首次增加了创新研究部,此后中信信托为业内称道的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先模式的孵化,都是由这个部门担当主力。

  2005年的年报中,中信信托喊出口号,3年内主要经营指标要位于行业前三名之内。没想到的是,目标的实现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2006年,第二次增资后,中信信托注册资本增加至12亿元。翻开当年的财务报表,中信信托实现净利润1.30亿,托管资产达385亿元,较上年相比顺利实现翻番。信托业务收入更是由4.21亿上升至26.63亿,暴涨近6倍。

  紧接着的2007年,信托行业迎来拐点,中信信托借势继续发力,托管资产进入“千亿”时代,行业内的地位也更加稳固。

  这时,来自北方的狼族中融信托才刚刚开始发力,平安信托的大步子也才刚刚迈起。而中信信托已在摸爬滚打中形成了稳定的投资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背靠中信集团带来的联动优势也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作为金控平台上重要的环节,中信信托与中信证券[12.08 1.43% 股吧 研报]、中信银行[4.60 -0.22% 股吧 研报]等集团系统内部公司的合作模式已非常娴熟。

  “所以说中信信托你复制不了,”信托业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表示,“中信信托起步很早,你在走的时候,人家已经会跑了,自然比较从容和稳健,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集团背景都在特定的时期为他奠定了相当深厚的基础,为他缔造了一种企业管理风格,包括信托业这几十年发展中的各种行业性方向调整和整顿,中信都是跟着一步步走过来的,他对于投资方向的掌控和风险控制的把握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方法论,这不是一些小公司跟着做几个类似方向的产品就学得了。 ”

  借壳方案四年仍未成形

  即便如此,中信依然有一块不能够忽视的硬伤。

  去年9月,银监会下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核心是将通过净资本对信托公司的业务进行风险约束,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此外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

  这意味着,办法出台后,信托公司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本金补充压力,或将掀起新一轮融资热潮。

  而注册资本只有12亿元的中信信托再一次被置于风口浪尖。

  金融信托专家孙飞博士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说中信信托目前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注册资本金过低,它必须尽快实施增资扩股。

  用益信托资深研究员徐颖风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同:“中信的净资本压力确实比较大,这算是他目前的一块软肋,如果不解决会对其未来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造成一定限制。”

  事实上,众所周知,中信信托早有此项打算,自2007年初,中信信托借壳安信信托[21.68 -0.14% 股吧 研报]上市的消息就已传得满城风雨。

  当时的借壳方案为,安信信托对中信集团、中信华东和上海国之杰公司三家定向增发10亿-15亿股。中信集团以其持有的中信信托80%的股权认购,中信华东以其持有的中信信托20%的股权认购,国之杰以现金认购。

  股票发行完成后,中信集团成为安信信托的第一大股东,同时安信信托持有中信信托100%的股权,从而实现中信信托借壳上市。

  随着重组方案推出,安信信托股价得到市场的大力追捧,连续放出9个涨停板。谁知此后竟是遥遥无期的等待,一晃就是四年。

  然而就在今年初,老故事又写出了新篇章,停牌将近11个月的安信信托4月26日终于复牌。

  在此前一天召开的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向中信集团、上海国之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定向发行合同的补充协议。新《协议》对2006年中信信托借壳安信信托上市方案做出部分微调,国之杰投资认购新增股份数量从1.5亿股调减为1亿股。很多人都觉得,曙光好像再次出现了,而借壳一事能不能最终完成,不少业内人士仍表示“不好说”。

  徐颖风认为,“方案中牵扯到太多各方博弈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并不太支持,能不能顺利成行很难预计。”

  而另一位北京券商金融业研究员则认为“方案调整表明曾经某些僵持的结正在慢慢被打开,是个好的预兆。”

  谁能挑战?

  规模优势、资源优势[2402.95 -0.12%]、渠道优势、集团背景优势、借壳上市预期,一切都让中信信托显得光芒万丈,然而,真的没有人能够威胁到它吗?

  当然不是。

  在金融信托专家孙飞博士眼中,其他机构要想超越中信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确实比较困难,但是想要在其他指标上超过他,却有绝对的可能。

  他认为,近期扩张激进的“中融信托”,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与中信是完全不同的类型,采用的是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不好类比。能对中信信托形成比较大威胁的,是跟他有着同样集团化背景的平安信托,还包括交银国际信托等银行系信托公司,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下,他们都完全有超过中信的可能。

  另一位信托业内人士也认为,虽然目前山东信托、云南信托等公司也都形成了稳定的风格,成绩也都不错,可能在个别产品上也会表现得比中信优秀,但是从整体而言,能够对中信形成威胁的寥寥无几,这些小公司可能会分流一部分客户,但中信的口碑和品牌具有很高的粘性,客户群体相对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中信手中的一块王牌,即集团产业联动优势带来的效应,平安信托也同样拥有,近两年的产品运作发展得也很不错,他会是中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