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产品,小心吃“空心汤团”

发布时间:2020-11-21 18:38:15


预期收益率15%,实际收益才勉强保本  “保本型理财产品,5万起步,投资期限一年,预期收益4.5%”、”“非保本型产品,20万起步,年预期收益6%~8%,三个月后可开放申赎”、“信托产品,投资期限1.5年,100万起步,预期年收益9.5%。”……在结束了春节“空档期”后,上周开始,各家银行开始密集推出新一轮理财产品。  与去年同档期限的理财产品相比,今年刚上市的理财产品因为加息的原因,预期收益率纷纷上调,引来更多的人气和买单。一些预期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推出没多时,就宣告“售罄”。对此,专家建议,投资者切勿盲目跟风,尤其不要把目光只盯住收益上,因为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有时候高收益是“空心汤团”,投资者下单前一定要谨慎。  预期年收益15%,实际收益不到1%  一般而言,预期收益高低往往决定这只产品是否好销,“根据我们的经验,大多投资者买理财产品时,最关注的是预期收益,一般来说,预期收益高的产品,往往很抢手。”杭州某银行理财师表示。“只是,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有时候预期收益越高,实际收益往往越低。因此,投资者下单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预期收益很高,实际收益却很低,上个月刚到期的一款理财产品就印证了这个观点。  杭州市民张先生就是其中的“中招者”,三年前,他在某银行买了一款3年期理财产品,这款产品的收益起计日为2008年1月11日,到期日为今年的1月10日,购入门槛为20万元,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和债券。“当初该产品宣传条款上有一句话我至今有深刻印象,产品预计年收益率最高可达到15%,是同期存款收益率的4.5倍。当时我刚有一笔理财产品到期,看看这么高的收益,就动心了,买了30万元。”张先生说。  今年1月份,张先生接到了银行的短信,告诉他理财产品到期并入卡,“我一看,傻眼了,只有7000多元收益,只比存活期存款好了一点点。”张先生有些不乐意,“即便是存银行,按照加息前三年期存款利率来算,三年累计下来也有3万多元利息。这预期收益跟实际收益相差真是太大了。”  不悦归不悦,张先生也无奈,因为当初买该产品时,银行工作人员向他重申了该产品是非保本浮动型产品,也就是说,有可能会亏本。  对此,该行一位理财师表示,这款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股票、基金和债券,“从产品运作上看,团队的投资能力还是不错的,已远远高于上证指数的同期涨幅。”  在2009年上半年,该理财产品曾经在近5个月中取得35.84%的涨幅,但最终,仅以0.86%的到期年收益率收场。  这些收益率如同过山车一样的理财产品,不仅让投资者真实体验了一回“投资有风险”的现实戏码,同时也提醒投资者,理财产品预期高收益率背后,可能是让人失望的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