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 信托贷款类多数不能提前赎回

发布时间:2019-08-08 02:17:15


投资者买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只关注产品的预期收益,却忽视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对于那些投资期限较长,且无法提前赎回的产品,投资者购买时必须多问一个问题:“我所投资的这笔资金未来是否有其他用处,我是否能忍受这么长的期限?”
  如果产品的预期收益不高,那么购买时需更加谨慎。一旦经济复苏,进入加息周期,那么产品到时的收益还跑不赢CPI的上涨。
  眼下,央行货币政策“动态微调”,大家应该随时关注货币政策的调整。
  信托贷款类产品流动性最差
  目前,理财产品市场预期收益均低于过去1-2年,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约在2.5%-3%,投资期限大都集中在6个月到12个月;信托贷款类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则存在差异,在2.5%-4%,投资期限以1年为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差异更大,较低者年化收益4%,较高者年化收益10%以上,投资期限1-2年。
  与基金相比较,这些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甚至远弱于基金,而且大多数在投资期内是无法提前赎回。
  其中,信托贷款类的理财产品流动性最差,不仅投资期限长,而且客户无权提前赎回产品。
  2008年,这类产品曾是理财市场的主打军,由于其收益高于市场的定存利率,而且大多产品到期能实现预期收益,使得这类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但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这类产品的市场风险暴露。市场风险主要指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如在2008年底,央行连续降息,一度出现大批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收益,新发的同类产品也纷纷降低预期收益率。
  相反,如果利率上调,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及实际收益率不会随市场利率上升而提高。所以投资者不应将过多的资金购买这类产品,尤其是投资周期长达1年以上的产品。
  同时,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信托贷款类的理财产品,它的收益定位是略高于银行定存,所以不要指望这类产品能获得超额收益。
  结构性产品投资周期不宜过长
  相比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结构性产品的投资周期更长。市场上最常见的是2年期理财产品,其灵活性体现在不少产品设置了可提前终止的条件,一旦满足条件,产品提前终止获得潜在收益,投资者拿回本金和收益,提高了流动性。
  但是如果产品没有设置提前终止条件、产品预期收益也仅高于定存收益时,投资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要三思了,这类产品不仅流动性较弱,而且极有可能使自己资金陷入跑不赢CPI的尴尬局面。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花旗中国零售银行业务产品总监梁展霖曾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2003年、,同样处于低利率时期,同样经历一轮股票回调,有投资者买了一堆中长期理财产品,结果错过了牛市。”
  因为处于低利率的时代,银行为了将结构性产品的预期收益做得“漂亮一点”,比同类产品高1个、2个点,一个办法就是拉长产品期限,结果加息周期来得很快,通胀也再次来临,到时获得的产品收益,在购买当时看来,是明显高于定存利率,但过了2年、3年之后,这样的收益甚至连CPI都跑不过。
  “动态微调”政策或加大流动性风险
  现在,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动态微调”,投资者要随时警惕货币政策的调整。如果购买一款投资周期长、预期收益又并不突出的理财产品,那么流动性风险就会加大,届时想提前赎回也“呼天天不应”。
  理财周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这类需谨慎的产品是存在的。
  比如,平安银行8月推出的两款产品:安盈理财0922、安盈理财0921。这两款结构性产品均挂钩一篮子港股,只要在观察日所有挂钩股票表现等于或高于105%,产品即自动终止。两款产品的内容基本一致,差别就在于两款产品的投资期限不同。安盈理财0921投资期限为1年,安盈理财0922投资期限为2年,前者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后者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5%。
  后者比前者虽然高出了1.5%的收益,但是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高于前者。
  例如,2007年连续6次加息,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从年初的2.52%到年末的4.14%。2006年的基准利率也上调了0.54%。
  即便不算上调的利率,2007年CPI曾高达6.5%、全年CPI也在4.8%,加了6次息,收益还是负的。
  所以,投资者在警惕央行货币政策动态时,对这类理财产品也需具有“长远眼光”,尤其产品周期更长、超过2年以上的产品一定要了解是否有提前赎回的机制,并了解潜在收益是否跑赢未来的CPI。
  一旦进入加息周期,这类结构性产品的预期收益能做到10%、甚至20%以上。投资者就面临再投资的风险,市场在不断调整、新产品不断涌现,投资者购买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提高。
  据了解,目前不少银行也不敢轻易拉长产品的期限,一年期的产品比较多见,即便2年期的产品,不少可以将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做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