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已死?音乐永存!数字时代唱片业的观察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30 10:15:15


分享到:更多

  11月21日,由中国本土唱片公司联合国际创作发行团队打造的世界音乐专辑《Time to grow》(中文为 《大地之音·成长》)的巨幅广告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

  数字时代,音乐依然无处不在。但是满大街头戴耳机、沉浸在乐曲世界的听众并未给唱片业带来多少实际收益,这项传统产业在数字音乐的冲击下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何去何从,唱片业者正在探索。他们说 “唱片也许会消亡,但音乐永存。”

  数字音乐收益不足以弥补CD销量萎缩

  “双重夹击”

  令唱片业处境尴尬

  传统唱片业的衰落早已不是新闻,但在2011年底,当北京太合麦田音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宋柯喊出“唱片已死”,并宣布公司不再签约歌手时,依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毕竟,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公司是内地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中国最具市场号召力的歌手如李宇春、朴树、刀郎、高晓松、老狼、叶蓓等都曾是它旗下艺人。

  “唱片业真的死了吗?”12月6日,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宋柯说:“‘唱片已死’和‘音乐已死’,这中间的差别可大了。许多媒体误解了我的意思,以为我放弃了音乐产业,把我塑造成了一个悲情人物,其实我从未失去对音乐产业的信心。太合麦田不再签约歌手,一是凑巧这些艺人的合约都在今年到期,二是公司要转型,未来太合麦田要集中精力做版权管理和产品创新。放弃艺人的经纪业务是公司战略转型的一部分。”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唱片已死”的说法不算危言耸听,因为许多事实似乎正在印证宋柯的观点——运营仅5年的爱克贝斯(中国)唱片公司解散;北京知名音像店FAB因交不起租金悄然搬离王府井;歌手王啸坤通过互联网发行新专辑,供歌迷免费下载;歌手汪峰的最新大碟通过微博首发。

  “唱片业最红火的时候,一张专辑的发行量只有超过100万张才能算是金唱片,200万张才是白金唱片,发行量超千万的也不罕见。但今天,能有个几万的销售量,歌手和唱片公司就要开庆功宴了。即便像周杰伦这样的巨星的最新专辑也不过15万张。”中国音像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炬说,数字音乐的崛起使传统唱片的衰落不可避免。

  但是,音乐传播介质的转换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从黑胶唱片、密文唱片到磁带、CD,介质的转换并未使唱片业伤筋动骨,反而促进了其更大发展。为什么转换成数字音乐却没有延续以往的良性循环?

  宋柯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数字音乐改变了唱片业从生产到消费的商业模式,二是唱片业应对不力。

  传统唱片业建立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商业模式——唱片公司包装歌手、推出作品,发行磁带、CD等产品,通过实体音像店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而数字音乐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条商业链条,人们不再通过购买CD等载体来欣赏和消费音乐,互联网上无处不在的盗版音乐使CD销量一落千丈,我国传统唱片产值由2003年的12.2亿元下滑至2009年的1.3亿元,萎缩近90%。

  而中国数字音乐2009年总产值近260亿元,是2003年的64倍。但问题在于,蓬勃发展的数字音乐并未给唱片业带来多少实际收益。据估算,包括唱片公司在内的版权方从数字音乐所取得的收益不超过总额的5%。中国移动2010年无线音乐业务约210亿元人民币,分到唱片公司手里的钱还不到5亿元。

  王炬说,如今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作为数字音乐的主发行渠道占据了极大优势,唱片公司基本丧失了定价权。处于强势的电信运营商不愿与唱片公司分享发布音乐所带来的收入,由于分配比例不合理,运营商也不公开后台数据,唱片公司既无法了解自己提供的音乐的销售情况,又没有话语权,许多公司只有退出这个行业。

  宋柯说:“抱怨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没什么用,传统唱片业看似强大,有很多版权,但这些版权非常分散,唱片公司很难拧成一股绳去和电信企业平等谈判。”他希望通过唱片工作委员会等机构把国内唱片公司的版权资源整合起来,增强唱片公司作为内容提供商的谈判筹码。

  单靠现场演出救不了音乐产业

  “我们不能重回卖艺时代”

  实体唱片销量的锐减使现场演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和歌手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到现场演出和商业代言上。据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2009年英国现场音乐表演的收入已经超过了CD的销量。中国也同样如此,年终岁末,北京等大城市的演唱会扎堆,几乎每天都有。虽然目前缺乏具体统计数字,,仅2011年就有800多个境外艺人或团体举办了2000多场演出,其总收入远远超过CD销量是没有疑问的。

  但宋柯认为,单靠现场演出救不了音乐产业。他说:“在录音技术诞生以前,人们只能在现场听演唱,是录音技术使唱片工业得以诞生,是录音技术使版权具有了价值,音乐从这时起才真正走向大众。现在如果我们过度依赖现场演出,那无异于重返卖艺时代。”

  宋柯说:“当然,靠现场演出能挣钱,许多公司靠这个活得也很好,但我觉得要打造一家伟大的唱片公司,单靠现场演出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未来一定要在版权管理上下功夫。

  就在宣布不再签约歌手后不久,太合麦田签下了以《忐忑》而走红的女歌手龚琳娜的作品版权。“不管是录音版权,还是词曲版权,是独家永久版权,还是有期限的代理版权,我们要以版权为核心和各方合作。”宋柯说,太合麦田目前积累了1000多首歌曲版权,每年版权业务带来的收入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

  摩登天空唱片公司老板沈黎晖也持相同观点。他说:“数字时代,音乐版权依然是宝贵的稀缺资源,值得长期拥有。”

  创新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

  音乐版权价值有待深挖

  实际上,围绕音乐版权的创新服务正在为传统唱片业带来实际收益。

  现在,在上海的某些知名连锁商场里播放的背景音乐是由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提供的正版作品。“只要安装我们的一个机顶盒,剩下的事不需要你管了,我们会定期给你传送、更新符合你要求的个性化音乐,而且所有音乐全是有授权的正版。”缪尚网络信息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戚渊说,缪尚从权利人那里买下作品的版权,目前公司曲库已有10万首正版歌曲。

  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臧彦彬说:“缪尚每季度和我们结算一次,账目清晰透明,讲诚信。现在我们拿到了第一笔版权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