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字时代 媒体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8 01:02:15


  □本报记者 李雪昆

  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数字化传播、网络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媒体业变化尤为突出。面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的巨量增长,传播界从以信息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移动互联网也正快速扩张,媒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在日前由人民网举办的“媒体融合·新媒体·新趋势”论坛上,来自媒体、学界、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

  谈认识

  以观念转变为转型基础

  对于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业界时常不能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数字出版难以形成现代生产力;有人认为数字化转型投入大、风险更大;有人认为数字出版将严重冲击传统出版的市场空间,运作不好将“引狼入室”;还有人认为数字出版是新媒体公司的事情,传统媒体没有竞争优势,应该少介入为好。而对此,,产业的转型必须统一思想,以观念和认识的转变为基础。

  在谈到对数字媒体发展的期望时张毅君认为,需要特别关注和着重解决好四方面问题,即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把消费者的体验作为产品开发的根本;要始终把优质内容和高新技术的完美融合作为不懈追求;要始终把传承中华文化和塑造民族精神作为产业成长的重要使命;要始终把赢得国际竞争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高目标。“如果这些期待能够成为现实,我们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出版产业将进一步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张毅君说道。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新兴媒体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中国新媒体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以手机为平台的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谈到对移动互联网的认识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数据部移动互联网处副处长姚丰认为,由于目前竞争格局未定,异质竞争凸显,只要有实力、有意识谁都有机会争夺更加广阔的市场。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移动众多新业务当中,手机阅读是其拓展新业务、探索新模式的重点。在手机阅读方面,通过构建正版数字内容平台,与正版内容平台合作,短短两年时间里,月访问用户数已经超过4000万,月总收入超过1亿元。手机视频方面也在正版内容和对外合作的基础上迅猛发展,目前月信息费总收入超过7000万元,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谈融合

  立足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媒介融合趋势早已被业界所逐渐接受,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媒介融合引发了全媒体的出现,目前全媒体的发展模式被传媒界提得过多,而在他看来,全媒体一般只适用于大型的传媒集团。如果国内各媒体一窝蜂地都进行全媒体改造,只会挤压有限的全媒体发展空间,是社会传媒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作为我国成立较早的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转型中有着自己的体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公司副总经理何崑认为,首先,从平面媒体集团向全媒体集团转型,并非不再花力气经营平面媒体,而是要继续发挥平面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向全媒体集团转型只是延续已有优势基础上的转型,通过平面媒体的优势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相结合,实现互补。其次,全媒体转型并非简单地把平面媒体的内容、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上,传统媒体需变换思路,从如何应对互联网的竞争和挑战转变为如何抢占互联网市场。再次,从平面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要有心理预期,并不断修正发展中的策略,在转型中寻找新机遇。最后,何崑也提醒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什么都做,而是需要立足于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谈赢利

  满足移动需求或成重要赢利模式

  媒体融合过程中怎样实现赢利,怎样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一直是经营者较为关注的。很多人其实想做收费模式,但收费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失败的案例远远多于成功的案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谈到,目前,免费加广告仍是较为经典的模式,但也存在赢利周期长的问题,一般要经过七八年时间方可实现赢利。而且网络广告的呈现效果现在还不够理想,有数据显示,网络广告的点击率不到1%,由此不得不引发业界的思考,以寻求更好的网络广告呈现方式。

  在新技术的驱使下,网络广告的发展机遇也将更为广阔。在谈到这一话题时,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辑陆小华认为,满足越来越多的移动需求就是最重要的赢利模式。不仅是媒体要向这个方向努力,目前社会的产业链也都在向这个方向聚拢。“整个IT业界不是都在围绕苹果公司的移动终端重新构建产业链吗?重要的计算机厂商不是都开始收购手机厂商了吗?他们不是为了替代桌面电脑,而是要通过重新建构来满足受众移动应用的需要。”陆小华表示,谁能够提供移动应用的终端,在硬件领域、系统领域占有先机,谁就能够提供移动状态下受众所愿意付费的应用,这就是最重要的赢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