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师资瓶颈

发布时间:2019-08-04 12:34:15


《新闻记者》供稿

  【本文提要】师资结构问题,是当前制约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要破解这一瓶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在制度设计上下功夫,改革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灵活的用人制度,同时创新院系文化。与此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延揽业界精英,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博士,完善新闻传播院系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业界对于传媒教育的期待。

  【关键词】传媒教育 师资结构 海外人才引进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在信息化时代,传播媒介在社会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媒工作者作为社会的哨兵,不仅履行着报道消息、为民立言的职责,而且在传承文化、社会沟通方面的功能,也是其他社会职业无法替代的。但是随着网络传播的迅猛崛起,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传媒及其从业者的表现与社会期待的落差日益显现,社会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逐渐由针对媒介本身转向传媒教育界。应该说,舆论界针对传媒教育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的。传媒的表现最终取决于其从业者,而传媒从业者绝大多数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新闻传播院系。追根溯源,传媒业界的弊端与传媒教育的病根息息相关。在此检讨传媒教育,诊视其由来已久的病根,确有必要。愚意以为,当前中国传媒教育发展的病根在于师资结构。正是师资问题,成了制约传媒教育发展的重大瓶颈。

  一、师资在传媒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学生就是老师的复制品,教师的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水平,教师的品质决定了学生的规格,这是学界也是社会的一般常识。所以,作为新闻传媒人才的制造工厂,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建设与发展,首在师资。

  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利于建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健全完善的课程体系。在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合理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才产品的品质,知名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区别就在于此。一般而言,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直接相关。只有立足于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保证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而先进的教育理念,只会掌握在立于时代潮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类命运、社会发展和环境需求有着深切感受的教学科研工作者手中。一个对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环境变化感应迟钝的人,一个对自己所属领域了解不透的人,即使占据着教师的岗位,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也不可能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一流的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直接影响,进而提升、完善学生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工作对象就是学生。一个真正的教师,其成就感应该主要来自于其学生的成功,而不是自己的研究发明。在人才养成过程中,学生正是按照老师的模型,亦步亦趋。老师的渊博知识与人格魅力,会吸引学生潜心向学,主动模仿;老师的价值观,会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知与感悟;老师描绘的美好愿景,会成为学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老师在学业上提出的要求,会成为学生课内课外学习,进而完善自我的动力。一个优秀的导师与普通老师所能给予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优秀的老师视野开阔,目光敏锐,思维活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仅能够启人心智,点石成金,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力量与精神境界;而一个平庸的教师,由于其见识、能力的缺失及道德禀赋的不足,对学生成长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专业能力和道德境界是衡量一所大学、一个院系的办学水平、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国内大学新闻院系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现代传媒教育在中国的出现,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中国传媒教育的发展历史曲折蜿蜒,其真正的黄金时代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传媒教育在中国已经颇具规模,在国家教育部正式注册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约九百多个,设立新闻传播院系的大学有四五百所,在校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大学生近十五六万人。有十五所大学设有新闻学或传播学的博士生教育,开设新闻传播学硕士生教育的学校有百所之多。但是,社会对传媒教育的评价并不高,其直接表现是作为其产品的学生,不是那么适销对路,即便是在业界就职学生的表现,也与业界及社会大众的期待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乃在于新闻传播院系根深蒂固的师资问题。

  从总的情况看,国内新闻传播院系的专职师资,除极少数“985”大学以外,基本上都是以国内大学培养的学术型师资为主。而这部分师资,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新闻传播类各专业,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在媒体业界的从业经验,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走来,正所谓科班出身,根红苗正。他们受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系统完整地掌握了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相当有利的。二是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来自于非新闻传播类的其他专业,如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或自然科学相关专业,他们的第一专业虽然不是学习新闻传播学,但因工作需要,从他们独特的学科视角切入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并且运用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新闻传播学的方法相融合。这种队伍结构对于拓展新闻传播研究的新空间,对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但正是因为上述的师资结构,导致了我国高校传媒教育的封闭性特征,这种封闭性首先表现为与国际新闻传播学术界的隔绝。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中,很少有来自国外一流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或者在教师队伍中,很少有具备国外一流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绝大多数教师为本土生产的清一色硕士、博士,这种学历构成必然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思维模式。所以,我们国内的传媒教育视野比较狭窄,对国际传媒教育界的现状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的了解不够深入。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下,国内不少新闻传播院系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外知名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学术和师生交流力度,但总体而言,国内新闻传播院系基本上置身于国际传媒教育与新闻传播学术的主流之外,无法与传媒教育的国际常规接轨。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