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走出去” 以正确方式向世界推广

发布时间:2021-05-29 12:04:15


为期五天的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昨天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正式开幕。作为我国出版界与国际出版机构沟通、合作的重要平台,每年的图博会上,各种引进、输出版权交易令人目不暇接。但中国图书的“走出去”面临多种瓶颈。记者发现,本届图博会上,国内出版界在对外进行版权合作时,已更精明地注重质量、针对性、深度,希望通过正确的方式向世界“推销”中国图书。

  深度合作

  中日韩构建“东亚读书共同体”

  文化差异是我们在国际出版交流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而文化相邻、相近的国家共同策划、编辑出版图书,可谓消除文化隔膜的一种尝试。本届图博会上,《东亚人文100导读》正式亮相,丛书集合20世纪中叶以来东亚地区思想文化经典书籍的100本图书(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各26册,中国台湾16册,中国香港6册,编译成中(含简体、繁体、日、韩三种语言版本,于明年陆续出版。该丛书由中、日、韩三国出版人通过东亚出版人会议发起并确定书目,受到了广泛关注。正如著名出版人董秀玉所说,汉字和儒学曾经是东亚世界的共同语言,但我们越来越向商业和娱乐倾斜的文化交流,使各国无法互相了解历史和思想,此次跨越边界的区域合作,我们的目标是重构“东亚读书共同体”。

  而“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也在图博会上与荷兰威科出版集团签署了有针对性的合作协议,威科集团将翻译大量法律法规内容引入中国,而商务印书馆将利用威科集团旗下全球性数字出版平台,作为该社法律法规内容数字信息的海外独家发布平台,不仅利用其平台,还将派自己的编辑人员接受培训,学习威科高质量的信息及网络解决方案。

  精明推广

  找准东西方共同触摸的价值

  《于丹〈论语〉心得》的推广,是近几年我国图书海外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例。尽管传统文化是国际出版界对中国图书较为关注的板块,同时老子、孔子是大部分外国人知道的仅有的几位中国文化人,但想要把古老的《论语》从博古架上取下来,让更多外国读者读懂并不容易。昨天,记者从出版方中华书局获悉,截至目前,《于丹〈论语〉心得》签约33个,涉及28个语种。值得关注的是实际销售的“质量”,自法语版在2010年上市以来,精装本累积销售超过7.1万册,在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上,已经多周上榜,韩、日、英、法、德、意、西、葡、印尼、希等版本已经累计销售23.4万册。于丹也通过视频向现场讲述自己的海外出版心得,她表示,让外国读者全盘接受儒家思想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纲常伦理,外国读者接受起来就有困难,关键是《论语》中的修身养性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命可以触摸的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因而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整体效应

  “中国作家馆”集中当代精品

  虽然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出版;虽然余华的《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11家出版社竞争出版权;虽然池莉的《生活秀》在法国销量达到数万册。但我们仍面对我国翻译出版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远远多于国外对中国文学翻译,某些国内畅销书在国外卖出几百、几千册就已不错的现状,也面临国外出版界对传统文化、中国风土人情等作品的关注较多,对反映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作品关注较少的问题。中国作家协会首次在此次图博会上设立“中国作家馆”,使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出版交流平台上整体亮相,成为一大亮点。该馆面积150平方米,展出了600余部中国当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并且作协还组织了多场名作家交流活动。昨天,毕飞宇、王晓方、刘庆邦等著名作家就“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在书展现场与读者交流,毕飞宇提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出现了“两头热、一头冷”的特征。两头热,一头是西方的职业经纪人和经纪公司对中国的文学非常感兴趣,此时此刻一定有大量的西方经纪人出现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还有一头热在过分喜爱中国、喜爱中国文化的读者,虽然人数不多,其实还是热的。但冷在哪儿?冷在出版社。很简单,中国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给西方出版社带来巨大的利润。

  晨报记者 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