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版业核心竞争力在于智力资本

发布时间:2019-08-22 16:34:15


从上世纪70年代投身文学创作,到90年代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影响的纪实文学《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再到新世纪的《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部长与国家》、《奠基者》,30多年如一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在文学创作上一直保持着奔跑状态。
  回顾与梳理近年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业绩,何建明认为,尽管这些年来文学作品种类很多,也涌现出不少新锐作家,但提供给读者的优秀作品仍然十分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相距甚远。采访中,何建明不无忧虑地向记者谈到作家队伍的现状:中国作协会员和各省作协会员5万人左右,自由写作者或非职业写作者近20万人。专业作家队伍相对薄弱,各地作协的专业作家不足200人,部队专业作家约200余人,各种兼职作家400余人,大多数年龄已在50岁以上,却担负着繁重的创作任务,承担着繁荣文学事业的艰巨使命。
  北京、广东、陕西等地为了缓解专业作家队伍老化现象,正在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改革。签约作家制度是文学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各地作协通过推出签约作家制度力推新人、新作。作家可以自我举荐或被推荐,经专家评审其文学创作潜力、写作纲要后,作协选择签约,采取项目资助方式资助或奖励作品出版。作为作协的新任领导成员,何建明认为,签约作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优秀的作品有比较通畅的渠道和读者见面,同时可以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学创作队伍,这都是使文学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作为一位一直活跃在写作一线的资深作家,何建明对于中国的作家体制有着一套成熟的看法。他认为,签约作家制度仍待不断改进、完善健全,譬如签约作家在合同结束后面临失去工作岗位的风险,住房、医疗、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都影响着作家的选择和创作心境。当然,这些问题是体制变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随着社会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渐解决。从本质上看,签约作家制度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过渡性措施,是文化市场、图书市场、著作权维护机制尚未成熟时期的调节性措施。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不应该把专业作家过早推向市场,任其浮沉起落,更不能简单照搬那些把精神产品等同于物质产品的国家的做法,作家体制应实行渐进式改革。
  在作协班子分工中,何建明同时还兼任着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多年来身处出版体制改革前沿,他一直保持着对出版领域改革的关注和思考。他认为,出版业借助资本力量融资上市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大发展。当前很多出版社不是缺乏资金,而是缺少项目,出版社的改革不应仅仅着重于资源整合,忙于扩大规模,而应注重打造出版品牌,推出精品力作,大力加强资本、产权、信息、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市场建设,用生产要素和重要资源的合理配置,用国际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大市场大流通体系,整体改变我国出版传媒的产业格局。采访中,何建明一再强调,出版业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

作者:王燕琦 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