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凭祥市积极探索建立“扫黄打非”工作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12-10 10:08:15


广西凭祥市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97公里,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口岸城市:有国家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1个,还拥有5个边境贸易互市点。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素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
为做好“扫黄打非”工作,确保边境地区的文化市场稳定,凭祥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工作格局,实施了党委主抓、政府实施、部门协同和群众参与四项机制,,主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建设,让健康文化占领主阵地,以党建工作来推动基层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构建了各负其责、协同作战、打防并举、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对于边境地区而言,‘扫黄打非’工作极其重要,它关系到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从基层党委的角度来说,‘扫黄打非’工作更是一项影响全局的重要工作。”4月2日,广西凭祥市委书记谭丕创向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扫黄打非”办公室主任介绍了凭祥市开展“扫黄打非”工作的基层经验和体会。
谭丕创用四句话概括总结了凭祥市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机制:一是党委主抓,二是政府实施,三是部门协同,四是群众参与。党委主抓,即做好“扫黄打非”工作计划,确保“扫黄打非”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政府实施,即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由政府各有关部门来实施各项保障;部门协同,即充分认识“扫黄打非”不仅是系统工程、社会工程,也是执法工程,强调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群众参与,即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扫黄打非”工作,这也是基层解决侵权盗版、淫秽色情文化垃圾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一个关键。
丰富文化建设 为群众提供文化繁荣阵地
,凭祥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在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文化繁荣、思想繁荣的阵地,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扫黄打非”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据谭丕创介绍,凭祥市在辖区内的4个镇38个村(社区)267个屯中,开展了一系列引导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以健康文化占领文化主阵地,防止“黄”和“非”等非法出版物的渗入。主要采取了以下3种做法:一是借助村(社区)党建工作来推动“扫黄打非”。在党建工作过程中,把38个村(社区)重新规划,在每个村(社区)办公大楼内腾出370平方米以上场所设立文化宣传平台,如农家书屋。2010年,凭祥市总共在21各村(社区)中专门安排单独的场所,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健康的图书、报纸和杂志。二是组建专门的宣传工作队,用群众能听得懂的语言或者山歌对“扫黄打非”工作进行普及性宣传。目前凭祥市有17个专业宣传队活跃在村和社区,每年由政府专门拨出活动经费。这项工作开展后,很多村(社区)都建立了山歌队,每个村、每个屯都用山歌的形式歌唱创先争优、“扫黄打非”、爱民固边等。三是将“扫黄打非”工作年终考核成绩、文化生活建设与每个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的待遇相挂钩,只有顺利通过年终考核,每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才能拿到1500元/月的奖励津贴。
构建协同作战打防并举 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在构建基层协同作战、打防并举、群防群治“扫黄打非”工作格局方面,凭祥市“扫黄打非”各部门也作了务实的基础工作探索。
一是“扫黄打非”各部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凭祥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凭祥市“扫黄打非” 工作领导小组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整体力量,各部门不能形成一个拳头,“打”和“防”就很难到位。因此,只有各部门各负其责,才能管好口岸、边境地区,才能管住辖区内市场。二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凭祥市聘用了38个离退休老干部作为义务监督员,担负监督举报、提供“扫黄打非”信息的任务。据谭丕创介绍,这个方法非常有效,老同志出面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另外,还在社区创造性地组织了“女子帮教队”,凝结社区里面58个骨干力量,宣传“扫黄打非”。三是积极组织群防群治。在边境每10户组成一个联防小组,负责管理边境民间通道,防止非法出版物入境。同时,每个村的一把手都要签订“扫黄打非”责任状。
借助外力推动边境地区“扫黄打非”工作
 作为广西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凭祥市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在借助外力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方面采取了独特的措施。一是将“扫黄打非”融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凭祥市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城市之一,将“扫黄打非”融入这项工作中是又一创新工作方法。二是通过城乡一体化来推动“扫黄打非”工作,把城市和农村的基础工作建设与“扫黄打非”的基础工作建设有机结合。三是在边境地区开展“爱民固边”活动,把“扫黄打非”融入其中,以便推进“扫黄打非”基础工作的开展。

赖名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