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用知识产权引领全球创新

发布时间:2020-09-13 15:06:15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国家之一,其独立后即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发明人、作者的创作成果应当享有知识产权,并于1790年颁布了专利法和版权法,时间早于其他大多数国家。这表明,美国建国之初就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其基本国策之一。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实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改革,制定法律,重新界定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包括知识产权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及管理者的权益。对外则谋求美国知识产权权利人在全球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签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世界也围绕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竞争,世界一些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和实施本国的知识产权战略,这对美国国内相关机构与利益集团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促使美国政府不断更新与制定新的知识产权战略决策。其中,《关于竞争政策的美国国家报告:投资美国创新体制》(2005年12月6日)、《等待人造卫星:基础研究与竞争战略》(2005年10月)、《美国竞争主动权:引领全球创新》(2006年2月)以及《测量瞬间:创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近期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与路径。

  《美国的竞争主动权:引领全球创新》

  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当年世界知识产权界的一个重大事件。该报告承诺在2007年度财政拨款59亿美元以支持研发、加强教育、鼓励实业,同时还将在至少10年内提供500亿美元用于增加研究基金,并负责另外860亿美元的研发税收鼓励。该报告的开篇即布什总统对全体美国人民的公开信。信中表示,美国正在增长的经济的最强大动力之一就是国家的创新能力。联邦政府对研发的投资已经证明,创造新科技赖以发展的新知识和工具在保持美国经济强大的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美国政府认识到,政府的作用是创造一个让企业生机勃勃、思维无限开阔、技术不断超越的环境,而创造这样一个环境的关键,是由相关投资和政策所支持的持续不断的科学进步与创新。为此,报告提出具体目标:对学校推行数学这一基础研究课程提供300项赞助,向超过1万名科学家、学生、博士后和技术人员提供参与创新型企业工作的机会,到2015 年培养1万名高素质的数学和科学教师,对7万名低收入学生提供高科技培训,让8万名工人掌握适应21世纪工作的技能。政府准备提供59亿美元用于支持上述战略性设想。2007财政预算在联邦的研发方面将达到1370亿美元,比2001 年增长50%以上。

  《关于竞争政策的美国国家报告:投资美国创新体制》

  这份2005年的报告意识到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让竞争更加激烈,信息技术使得各种知识、技术秘密和高端生产技术迅速传播,人才、技术和资金都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注意到,从1995年的0.6%到2002年的1.2%,中国在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增加了1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超过1/3的成员在过去7年里以平均每年5%的速度增加政府对研发的投入。事实上,许多国家正在模仿美国加大科技投资以占领市场的创新体制,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例如,亚洲在纳米技术方面的投入和美国相当,外资企业和国外投资者现在拥有接近半数的美国专利。基于此,该报告提出,如果当前美国的研究和教育依旧,美国会挥霍掉自己的经济领先优势,其结果是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报告建议采取下列行动:恢复基础学科研究,在未来7年内,联邦政府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物理、工程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长期投资,在联邦政府关于科研的预算中拨出至少8%的资金用于促进科学研究;扩大美国的创新型人才资源库,到2015年,要让每年获得科学、数学和工程学学士学位的美国学生数量翻一番,并增加致力于科学和数学教学的学生数量,改革美国的移民政策,使美国能够培养和雇佣对保持美国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工程学、工艺学和数学等专业人才,通过各种公私合作模式以最大程度地激励美国学生进行科学、数学、工艺和工程学的学习并从事相关职业;引领全球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传播,向针对包括纳米技术、。

  《测量瞬间:创新、

  这是就目前而言较新的一份美国知识产权报告,报告认为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这些国家现在正在实施各种项目,进行各种投资去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希望有一天能够赶超美国。美国不能放任这种削弱本国竞争力的别国进步削弱本国在创新方面领导权的地位。

  报告指出,美国已经在物理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停滞了10年,而这10年正是全球经济显著变化和迅速增长的10年。各种指标显示,如果美国继续停滞不前的话,没落将不可避免。避免这样的结果并不需要联邦政府海量投入,《美国的竞争主动权:引领全球创新》提出的科研基金如能得到批准,,却能树立一个政府持续投资科研的姿态。这样,美国可以在这个刚刚开始的世纪中繁荣昌盛,并继续保持领先。(刘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