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难题

发布时间:2019-08-31 19:12:15


  如何让需方与供方对接,或许是知识产权交易的最大难题,这不仅是中国难题,也是世界难题。

  “我想买瓶香油”,“我这儿卖香油”,普通商品交易的需方和供方,在市场上可以见面交易。如果以此给知识产权的供方和需方搭建一个类似的市场交易平台,不就能促成知识产权完成交易进而产业化了吗?

  实践证明,因为交易物性质不同,同样的商业模式,套用起来并非易事

  交易市场需要差异化经营
  
  2010年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统计分析显示,全国229601项技术合同中,涉及知识产权的技术合同占到55%,成交金额达2319亿元,占全国成交总额的59.3%。其中,技术秘密仍是知识产权交易的主要形式,而非专利。
  
  北京技术市场协会顾问、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林耕认为,技术转移的本质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的转移和利益分配,“在发达国家,80%的技术知识产权交易是专利交易,并非技术秘密,而在我国,这个比例正好是倒过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专利”交易应担当起技术知识产权主角儿,这也是技术交易市场成熟的标志之一。
  
  为了促进专利的转移转化,搭建市场平台,从2006年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 开始实施《全国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计划》。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企业管理处处长马鸿雅介绍,截至目前,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展示交易中心有43家,分布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展示交易中心的定位以公益性为主,通过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为专利技术供需双方特别是非职务发明人和中小企业及中小投资人提供具有高诚信、低成本的常设展示交易场所。
  
  出发点和定位都已明确,但能让这些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真正活跃起来,谈何容易。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助理李中华分析认为,专利交易难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并相互胶着:一是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大部分专利技术可能还在实验室,可视性较差;二是目前我国的专利质量普遍尚待提高;三是专利技术定价难;四是包括技术融资系统等社会其他系统还不完善。
  
  并不是所有的专利都适合放到展示交易平台上来。马鸿雅将产品分为简单产品、复杂产品、系统产品。“诸如一个药方这样的专利,一件专利几乎就等于一个产品,这就是简单产品;像SIM卡这样需要几十件、上百件专利完成的,就是复杂产品;像飞机这样需要成千上万个专利才能完成的,就是系统产品。这其中,简单产品是最适合专利交易的,多见于小企业和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马鸿雅说。
  
  目前全国有40多家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真正运营得较好的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区,而且各中心之间尚未形成高效的业务协调机制,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形成发展合力。据马鸿雅介绍,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进而不断完善交易平台建设。“我们将根据交易市场所在地区的产业特点,逐渐形成专业级交易中心,比如在华北,整合出一个煤炭中心,在西北,整合出一个农业中心。”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中心已经呈现出了专业化的特点,如西安中心围绕陕西省发展西部农业的定位,形成了专门引进、发展农业专利技术的特色;淮北中心围绕本地煤炭发展,形成了专业的煤炭专利技术交易特色;青岛中心充分发挥海洋科研领域区位优势,在海水养殖、海洋电力、海水淡化、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等多个领域,推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专利技术产业化。
  
  尝试创新多种交易和服务手段
  
  要想破解专利交易的难题,必须不断创新和尝试各种交易和服务手段。近几年,中技所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使其成为我国专利展示交易中心里的佼佼者。
  
  2011年中国技术交易所的专利拍卖活动即将启动,本届专利拍卖会共征集到意向拍卖标的400余项,经过初筛,来自华为、TCL、、厦门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307项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标的正式进入挂牌招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