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小草“长”成驰名商标

发布时间:2019-08-30 17:14:15


《故事会》40岁了!一本普普通通的刊物,装帧谈不上时尚,印制说不上华美,改革开放30年来,总共出刊430期,送给读者25800多个美妙动人的故事,以20多亿册的印数,在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文化综合类期刊中,《故事会》名列第五。记者日前获悉,在纸张涨价、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局面下,《故事会》不得不涨价,由每本2.50元调整为每本3.00元。但是,涨价后的《故事会》发行量不跌反增,2009年的征订数一举超过了2008年。

据此,有人把《故事会》称为顶天立地的“大树”。然而,《故事会》编辑部却流传着“小草颂”,表明编辑部成员更愿意把自己称为充满生气的绿色小草。今年夏天,《故事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为上海市文化类商品实现了“零的突破”。一本杂志为什么能红红火火30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一本32开的小杂志在中国期刊史上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话题。

生于民间 长于民间

小草有“野”性。它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壤,就能成长。《故事会》亦如此。它发表的作品,以鲜活的社会内容、生动的表述形式、独特的传播方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它浸润着浓郁的田野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有的地方的邮路是不畅通的。一个读者将《故事会》带回家乡,后来他来信告诉《故事会》编辑部说:“一本《故事会》竟然走遍了一个生产队!”在中国,在世界的华人地区,几乎都能听到“我是看着《故事会》长大的”这样的亲切话语。在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激烈冲突的背景下,《故事会》几十年如一日,通过讲故事,走出了一条以“故事文化”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发展之路。而当年与《故事会》并驾齐驱的众多杂志,如今不少已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眼睛向下 情趣向上

小草有“根”性。其实,《故事会》杂志亦有“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故事的传统,“说书俑”是汉代说书艺人的标志,如今已赫然成为了《故事会》封面的刊徽。如果说,在口语时代,人们讲故事还是为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那么在文字时代,讲故事的功能就更多地转注于文化与娱乐了。于是,《故事会》在创造一种载体,它强调的是有“根”的写作,而不是社会上今天刮什么风,它明天就下什么雨;它强调的是有“根”的阅读,不是过眼云烟,昙花一现。30年,25800多个故事,其中的绝大部分,都讲述着同一个主题:怎样做人。在《解读<故事会>》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故事会》里的每一个故事,都由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组成。为保持活色生香的生活气息,感应时代的发展脉搏,《故事会》的编辑、作者一次次深入民间去收集故事、“打捞”故事。这些背后的故事,凝聚着《故事会》成功的秘诀:“眼睛向下,情趣向上”。通俗不等于庸俗,这是文化根植于民间的生动写照。也许,这应该成为通俗文化刊物共同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火热生活 美好前景

小草有“土”性。《故事会》的土壤是读者。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把握读者的脉搏,是《故事会》成功的法宝之一。在与改革开放并行的日子里,这本为平民讲故事的小刊物,吸引了许多文学名家、大家为其“讲故事”。包括金庸、席慕蓉、白先勇、冯骥才、苏童、莫言、陈忠实、陆文夫等在内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都给《故事会》写过稿。一些名家的稿件甚至因为不符“自然”标准,而遭到退稿和重写的“待遇”。已故作家陆文夫就有过把6000字的故事缩短到3000字的经历。《故事会》的土壤也是生活,它始终把视点倾注于火热的生活,关注平凡的细节,聚焦多彩的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新鲜营养,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不管是传统的邮局投稿,还是现代的网上投稿,现在它每月的投稿依然超过2万份,编辑部把每一期都当作创刊号来办。

近几年来,《故事会》在编辑杂志的同时,积极利用品牌效应,寻找、激活与此相适应的图书文化市场。“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把“5元”的价格与“精品”联系在一起,10年来,丛书阵容扩充到50多种,计划出版至100种。其最高印数累计已达70多万册。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到成立以《故事会》为龙头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期刊界第一个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的企业,《故事会》正在走一条从单一内容生产向以故事创作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发展迈进的道路。

昨天的故事很精彩。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迎风起舞的小草,将在未来会向世界讲述更多、更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