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利技术发明为郑西高铁筑基

发布时间:2020-11-15 05:22:15


  继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高铁运行40天后,2月6日,连通我国中西部的重要高速交通大动脉——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郑西高铁)正式开通。始建于年、总投资400多亿元、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铁,将两地间505公里的距离由原来6个多小时的运行时间压缩至不到2个小时。这条集中了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高速铁路,不仅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其恰逢其时的正式投运,为今年的春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将使乘客充分体验到自主创新带来的舒适与便捷。

  专利技术为郑西高铁筑基

  郑西高铁的建设施工,依托和催生了大量的专利技术,对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速铁路建设水平提供了新的经验和范例。据承担郑西高铁勘察设计任务的中国中铁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施工方面,郑西高速铁路全线有80%的地段处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桥隧、轨道等工程建设难度较大,是世界上首条修建在大面积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高速铁路。施工中,科研人员大力进行自主研发,破解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消除了黄土湿陷性,提高了地基土强度,确保了路基工程质量,完成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并申请了多件中国专利。其中沿线7686米的秦东隧道为双线黄土隧道,最大开挖断面达164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断面的黄土隧道。已申请专利的“精密工程控制测量网技术”应用在郑西高铁全线上,可以精密监测控制路基沉降。同时,可以保证全线的轨道误差的世界级精度。

  郑西高速铁路全线正线桥梁137座,长达312公里。在建设中首次采用提篮拱、V形墩连续刚构件、高烈度地震区大跨度等桥式,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钢绞线反向支点预压方法”专利以及“百米高空整体移位塔吊技术”等专利申请,工艺简捷,安全可靠,提高工效,节约成本,创新性强。

  高速铁路的信号系统,是高速列车安全、高密度运行的基本保证。在信号及控制技术上,自主研发、首次应用的CTCS-3“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已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系统平台采用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措施,所有的安全输出均由两套独立、非相关的软、硬件子系统共同确定,符合安全原则,命令在输出前进行验证,一旦有误便切断指令。基于该控制系统,郑西高铁在32公里范围内互通信息数据,并自动保持14公里的安全车距,如果车距小于14公里,调度中心会给动车发出指令,后车便可自动根据与前车的距离来调整车速。列车按设计好的速度自动驾驶时,如果有人为误操作,列车会自动跳闸。而且车头还有雷达波自动监测,即使自动驾驶停靠车站,误差也不超过5厘米。

  同时,郑西高速铁路全线广泛应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全线铺设了具有世界铁路先进水平的无砟轨道,电气化、电力、通信、信号工程集成技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高速列车,在牵引系统、制动系统、高速转向架、车体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技术都处于当今世界领先地位,具有更好的启动加速和持续高速运行的能力。

  中国高铁令世界刮目相看

  近年来,我国铁路坚持自主创新,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世界铁路技术成果之大成,形成了中国品牌,占据了世界铁路发展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的桥梁施工与高速铁路技术,正成为进军海外市场的有生力量。我国铁路技术已出口至世界13个国家和地区,日本、巴西和印度等国家正在与我国就高速铁路技术开展合作。郑西高铁使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CRH2型高速动车组,2008年出口海外签约7.5亿美元,2009年全年出口签约总额超过12亿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长60%以上,成为我国获得出口订单最多、海外成长最快的轨道交通装备。

  值得一提的是,主要以电为动力的高速铁路,是一种十分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郑西高铁设计年单向输送旅客8000万人。按照铁路发达国家的标准,客运专线列车最小行车间隔仅为3分钟,超过市内轨道交通和公交车的密度;每列定员可达1600人至1800人,是普通客运列车的2倍到3倍。郑西高铁的开通,也为缓解春运的压力提供了便利。

  地处“中部崛起”交通枢纽之一的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近两年GDP总量居全国第五位;而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专家指出,郑西高铁的开通,将对深入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表示,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落实,到2012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将建成新客站800多座,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全国快速客运网。(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