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震惊的“杂交豆1号”已申请中国及国际专利

发布时间:2019-08-26 02:44:15


讲述人:孙寰

  1939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8年分配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工作,1982年考取了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1983年回国后,主攻大豆杂交种优势利用,经过20年的努力,于2003年,选育出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这首《家在东北》的歌很多人都会唱,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告诉记者,他就是在歌中所描绘的美丽的松花江畔长大的,且从小就和大豆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孙寰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的培育者,他的研究成果令全世界同行震惊。9月22日,记者有幸见到了刚从美国归来的孙寰。

  43岁那年才赴美研究大豆

  孙寰说,他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58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报考了北京大学物理系,但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被列为“不宜录取”的考生,填报其他学校也均被拒绝,唯一的选择是白城农业专科学校大专班。该校1959年8月并入吉林农业大学,1963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沈阳农学院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农业学家徐天锡教授,主攻耕作栽培专业。1968年,他被分配到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当工人,一干就是10年。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来了,1982年我考取了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孙寰笑着说,1982年他已经43岁了,在科学界正是出成果的时候,但是他对大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为提高大豆单产研究杂交种

  孙寰说,由于大豆产量低、效益不高,农民不愿种植。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大豆的需求急剧增加,大豆供应出现短缺,不得不从美国大量进口。

  “在美国那一年中,我开始琢磨作为大豆主产国的中国,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大大低于美国,技术上的差距在哪里。通过研究我发现,大豆产业异军突起是美国农业的一大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全面的科技创新。中国大豆生产最薄弱的一环是单产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单产,有可能缩短差距。”孙寰认为要达到这一点,种植杂交种是首选,当时他所在的美国那家实验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却没有开展与生产杂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我曾经问过著名大豆遗传学家帕尔默教授,为什么不研究细胞质雄性不育,当时他只跟我说了一个字,难。”孙寰说,在当时看来,杂交大豆如同天方夜谭。

  10年仅获4.5万元科研经费

  1983年回国后,孙寰立刻开始了在大豆杂交种优势利用科学领域里的长途跋涉。从南到北,横跨20个纬度,他分别在福建泉州、湖南长沙、浙江杭州、河南郑州、江苏徐州、吉林公主岭6个试验点,选用不同类型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广泛杂交。“科研的路是艰辛的,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里我只申请到4.5万元科研经费,资金十分紧张,也因为这点,两个助手相继离开了。”孙寰说。

  虽然艰难,但是孙寰从未放弃过。经过反复试验,1993年,他终于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实现“三系”配套。。

  “杂交豆1号”震惊世界

  大豆杂交种研究,最难的是制种。孙寰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培育成功大豆杂交种,按平均增产20%计算,每亩可增产20公斤,可增收40元。如果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大豆面积种植杂交种,可增产9亿公斤,年增收18亿元。为了研究大豆杂交种优势和亲本选配规律,孙寰组织全国7个单位协作,利用品种间人工杂交,配制了1326个组合进行杂交种一代测产,不仅从理论上证明了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而且育成了“杂交豆1号”,并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1.9%,有的点公顷产量达4000公斤以上。

  2003年1月16日,: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孙寰研究员为首的科学家经过20年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一项世界性科技难题,成功培育出全球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孙寰的惊世之作强烈震撼了国际科学界,权威人士认为,。

  成果申请了中国及国际专利

  经过10年的反复试验,孙寰提出了“昆虫-环境-植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制种理论,并研究出一套高效制种技术,用以解决杂交大豆商业化的问题。杂交大豆种制种技术的突破,为大豆杂交种优势利用产业化扫清了道路。

  孙寰培育的大豆杂交种及制种方法,申请了中国及国际专利,并获得中国、美国和日本专利授权,此项研究成果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然而孙寰并不满足,他说:“科学家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安于现状,不是科学家的价值观。”鉴于一些不育系天然异交率低,因而制种产量也低,以及大豆主产区在黑龙江这一情况,孙寰在多年前很有远见地提出了选育“三高”不育系(高度不育,高配合力,高异交率),“三高”恢复系(高度恢复,高配合力,高异交率)和早熟高产杂交种的育种策略。(记者刘力源) (本文来源:东亚经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