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折戟:都是懵懂惹的祸?!

发布时间:2019-08-21 15:56:15



“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发生之后,高铁概念股应声而跌,37支股票中4支停盘,其余33支的市值在一天之内蒸发316亿元。涉及的河南辉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创业板企业,被媒体指出了客户仅限于中国高铁、。人们不禁质疑: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形势下,创业板企业应具有的高成长性应来自自主创新,而非依靠“人脉”。而围绕创业板的“上市产业链”各方对于“知识产权意味着什么”的看法各不相同,很多企业非常懵懂,犹如盲人摸象。

“冒险”企业:

对知识产权“无知无畏”?

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中,中国证监会尽管没有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状况进行硬性规定,但是要求发行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具体描述技术被替代的风险”,就足以为企业勒紧了专利“缰绳”。

苏州恒久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苏州恒久)、河南新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大新材)等著名的“专利门”案件反映了部分企业在有巨大知识产权诉讼风险的前提下仍要强行上市,甚至企图造假蒙混过关的乱象,也各自受到了相应的处理。但还有些企业因为对一些知识产权问题形成了“惯性的忽视”而遭遇坎坷,如去年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子公司广州五羊钢结构有限公司由于使用盗版的Photoshop、AutoCAD、Windows等软件,被奥多比、欧特克和微软3家公司联合起诉,最终于今年3月赔偿人民币130万元。尽管和解收场,但这样的“放血”对企业收益和投资者信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对于创业板企业,无形资产非常重要,理论上可达企业资产的70%。因此,企业应善于管理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购自外部的专利、软件等资产,并意识到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起到的根基作用。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装点门面”或“只为过会”上,以至于会在上市之前“突击”申请专利或购买专利使用权,其中透露的不止是诚信问题,也反映了很多企业懵懂的“无知者无畏”。

投资咨询:

新投资更重视知识产权

“上市产业链”中的投资咨询公司可谓见多识广。在投资创业板企业的过程里,关于知识产权问题,投资公司的投资者会有很多非常现实的见解。

达晨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已成立12年,参与了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中的3家,总经理傅仲宏认为,仅仅观察企业专利的个别状态是不行的,因为会有更新的专利出现;而专利数量尽管重要,也并不能使企业高枕无忧。他认为,互联网公司依靠专利保护创新比较困难,因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专利审查的速度,而新能源等行业的知识产权就具有更直接的价值与更大的影响。企业的价值应体现在持续创新能力上。

赛伯乐投资基金已入市两年,董事长朱敏对创业板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眼光显得更为长远。她认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传统上看重净资产回报率,而美国投资者更讲究市盈率。而市盈率就表征了高新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她认为,真正的财富创造源泉是知识产权。

以传统的制造业眼光看,净资产回报率的数据才够稳妥可靠,过高的市盈率可能会指向股价泡沫,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产生的众多企业会告诉你,超高的市盈率也有可能就指向一家伟大的创业公司。当前中国的投资机构,对于知识产权的态度,就在这审慎的怀疑与肯定中间摇摆不定。

保荐机构:

知识产权状况不易造假

保荐人所在的证券机构依靠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中介服务而盈利,只要企业完成上市,保荐人所在的证券机构就能得到一笔数目可观的中介费用。正是由于利益驱使,部分保荐人没有做到证监会要求的“对发行人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发行人的经营状况及其面临的风险和问题”,甚至采取在招股说明书中造假的行动。

苏州恒久的“专利门”事件中,就出现了招股说明书和申报文件中披露的专利状态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该公司把已被终止的专利申请写成拥有专利权,被媒体曝光,最终二次上会被否,退还募集资金。对于苏州恒久的保荐机构,证监会出具警示函,、出具警示函,“红牌”罚出证券市场1年。该公司的代理律师事务所与3名律师也受到了相应处罚。

由于知识产权状况对创业板企业的重要性,在上市过程中,部分不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保荐人选择知识产权部分的信息披露“下手”。但“以公开换保护”的专利制度透明度要比信息披露制度更高,通过相关检索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就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专利信息进行查询,了解专利的法律状态与技术要点,判断专利状况与招股说明书中的陈述是否相符。

立立电子、苏州恒久等“伸手被捉”的前车之鉴之后,相信选择在专利部分造假的保荐机构会越来越少。(刘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