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保障我国专利审查质量稳步提升

发布时间:2019-08-21 09:39: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社会技术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公众在希望专利审查效率继续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专利审查的质量。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开展了全流程质量控制。“通过科学有效的审查质量管理,保证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申请受理量平均以每年近22%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审查质量仍然能够稳中有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葛树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三种专利申请的年均增长率将在10%至15%之间;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年受理量将达到75万件,是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2倍。面对新的挑战,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在不断提高审查能力和审查效率的同时,继续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审查质量协同改进机制,重点提高专利审查的实体质量,以科学的管理保障我国专利审查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历程——风雨兼程,建立一套科学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

  经过近30年的风雨洗礼,在借鉴、传承并不断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中,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提高我国专利审查质量与效率,同时独创了一套将现代管理理念和专利审查工作特点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

  1985年4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原中国专利局)正式受理专利申请。建局之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就以开放的姿态,虚心向素有专利审查最高水平之称的欧洲专利审查员学习,并在审查实践中结合中国国情,不断提高自身的审查能力和探索审查质量管理模式。1994年,审查业务管理部正式成立,同时建立了审查指南及质量检查处,全面负责局级质量管理。1年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明确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统一审查标准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将质量检查与质量评价结合进行管理的理念。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了局质检组。至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部、处三级质量管理模式的雏形初步形成。

  1998年,面对快速增长的专利申请量,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丝毫不放松审查质量管理的同时,逐渐明确了关注实体审查质量的政策导向,并着力提高审查速度。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局范围内遴选了一批专利审查质量管理专家,首次组建了一支直接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副局长负责的专职局级质量检查组。2005年10月,审查业务管理部质量控制处正式成立,全面负责审查质量管理工作,从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质量管理驶入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快车道”。

  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据葛树介绍,这套全新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在理论方法和制度建设上有很大突破,既吸收了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各界质量管理工作的现代质量管理学,例如“戴明环”理论,又结合我国国情和专利审查工作特点进行了有效地创新。

  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制定专利审查质量管理的5年规划、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明确了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目标与思路;建立了局、部、处三级分工管理的职责体系,开展多级复合型质量管理;构建了覆盖专利审查全流程的评价体系对审查质量进行全面的量化评价;完善了外部审查质量反馈体系并定期开展审查质量满意度调查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创设质量、标准、研究、培训“四联动”机制,以促进审查质量的持续改进。

  国家知识产权局注重审查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建立了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质量数据分析及评价报告制度,每半年进行总结,对比目标,查找差距,监督改进质量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努力将质量管理延伸到“入口”环节,通过提高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和专利代理机构的服务水平,保障我国专利整体质量的提升。

  “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工作就好比国家知识产权局编织的一张严密的大网,将那些质量不合格的‘审查产品’网在了外面,不仅促进了审查质量的持续提高,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授权专利的有效性与稳定性。”葛树如是说。

  现状——能力提升,专利审查质量获国内外认可

  “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全方位的专利审查综合能力建设和科学的审查质量管理,不仅有效控制了审查周期,审查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获得了国内外公众和同行的广泛信赖与认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专利审查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技术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公众在希望专利审查效率继续提高的同时,对专利审查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

  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从人才队伍、文献以及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加强专利审查的综合能力建设,为提高审查质量与效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了科学的专利审查员招录和培训体系,培养了一支人员规模达世界第二的专利审查人才队伍;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大力加强文献以及信息化建设,自主开发了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外观设计专利智能检索系统,实现了全流程无纸化审查,并已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收藏最为丰富的几个知识产权机构之一。

  专利审查综合能力的建设,确保了专利审查周期的有效控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审结三种专利申请总计333万件,是“十五”的3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6万件,是“十五”的2.7倍。2010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审结能力跃居世界第三,审查周期有效控制在24个月左右,与美国专利商标局相当,显著优于日本和欧洲专利局;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审查周期从“十五”末期的11个月和8个月大幅缩短至4.3个月和3.0个月;复审请求审理和无效请求审理的平均结案周期分别缩短到8.4个月和7.6个月。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从管理制度建设、法规体系完善、持续质量改进等方面入手,采取多项措施,保证了审查质量和效率的齐头并进。葛树向记者介绍,为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先后历经了3次修改,专利审查指南也随之做了适应性的修改,确保了专利审查工作的公正、准确和一致。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查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统一的审查质量管理理念,即“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提供程序公正、标准一致、结果正确、时间可期的审查服务,授予专利申请与其技术贡献相匹配的专利权”。专利审查员的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局、部、处三级的审查质量的持续改进,更是确保审查质量稳中有升的直接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