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注册商标十年翻了35倍

发布时间:2019-08-20 13:27:15


资讯(引自北京青年报)

  昌平“小汤山”、延庆“绿富隆”蔬菜、顺义“绿中名”瓜菜、房山“御塘”贡米、“龙珠”雪枣、“靠山居”酱菜……截至今年4月份,北京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16件,与1998年相比数量翻了35倍。



  如今,北京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716件,几乎京郊所有名、特、优农产品都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其中还包括“平谷桃子”、“大兴西瓜”、“门头沟京白梨”、“密云甘栗”和“怀柔板栗”等6件地理标志商标。而10年前,北京郊区农民使用的农产品商标只有76件。

  与“绿富隆”公司签订协议的延庆县东白庙的农民刘老汉告诉记者:“我种植的有机蔬菜直送公司,今年增收10000多元。”延庆“绿富隆”公司尝试“公司+农户+商标”的形式,在延庆东白庙、孟官屯等5个村与5000多人签订协议种植有机蔬菜,带动发展有机蔬菜2000亩,如今农民人均年增收高达8500元。

  2003年1月17日注册了“平谷大桃”地理商标,这是北京市注册的第一个地理标志。平谷的桃子在注册前,每公斤的销售价格为1.5元,注册地理标志以后每公斤销售价格上升为2.5元,在加大商标宣传和改进包装后价格已经上涨为每公斤4元,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自1998年,市工商局就开始计划地引导农民运用商标战略开拓市场。昨天,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张国鸿说:“今天北京农村已经不缺商标,工商部门将支持京郊农村进一步做大做强商标,形成更多的知名品牌,让农民尝到品牌带来的甜头。”

  “一家一户的农民自己注册商标并不现实”,张国鸿认为,当下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规模小、经营分散、资金不足、无法形成品牌优势等问题,以商标作为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纽带,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京郊农村“公司+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