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涉虚假宣传被查 专家呼吁勿盲目崇拜洋品牌

发布时间:2019-08-03 01:52:15


“一碗汤的钙质含量更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常去味千拉面的消费者们对这样一份广告词一定不会陌生。自7月23日被指汤底由汤粉调配而深陷“骨汤门”后,味千拉面一直在跟媒体和公众打太极。对此,腾讯网的调查显示,95%的消费者认为味千玩文字游戏,涉嫌欺诈消费者。8月3日,上海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证实,该局已对味千拉面涉嫌虚假宣传一事立案调查。

味千深陷“骨汤门”

7月23日,有媒体质疑,号称用猪骨熬制的味千拉面汤底其实是用专门的汤粉、汤料调制出来的,每碗汤的成本不过几毛钱。

味千中国总部投资者关系部负责人浩雄7月24日对此回应称,汤底并非由汤粉、汤料调制,而是由浓缩液兑成的,但浓缩液是由猪骨熬成的。这种浓缩液来自于日本的一家汤汁生产企业,浓缩液需要通过加水和一些其他作料“还原”成汤。一般来说,1公斤浓缩液可以“还原”100碗汤。

在解释的同时,味千中国还向公众提供了由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专业委员会出具的《营养评审报告书》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营养与分析研究室出具的《食品成分检测报告》,盖着该研究室公章的一份《营养成分评价报告》中有“钙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数十倍”等字样。

然而,正是这份报告让味千拉面陷得更深。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检测报告数据,骨泥浓缩汤料样品中的钙含量为485毫克/100克,按1公斤浓缩汁可以“还原”100碗汤换算,一碗汤内的钙含量应该只有48.5毫克,而并非味千官网上显示的1600毫克。按此计算,面汤实际钙含量只有宣传的3%。

对此,味千拉面7月25日承认味千汤底的钙含量有误是由于浓缩液还原的计算方式错误而致,并修改相关资料。

记者看到,在北京的一些味千店内,其宣传册与菜单中涉及汤底的宣传词也已经被白纸覆盖。味千官网上“味千拉面的丰富钙质”这一栏已经取下,而关于“钙含量是牛奶的4倍、普通肉类的数十倍”等字样也全部消失。不过,其官网上仍有农大的相关检测报告。

“骨汤门”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些。7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下称“农大”)发布公告,声明从未与味千拉面企业方有任何合作,也未对其进行过认证和推荐,要求味千拉面停止使用该学院名义宣传并道歉。与此同时,上海市质监局向媒体证实,味千曾因添加剂超标被处罚。

8月1日,味千发布公告承认添加剂事件,但对于骨汤供应商、农大声明等消费者关心的问题,公告却并未涉及。

“洋品牌”身份疑云

7月25日,味千公司在其官网上发布了《猪骨汤原料生产厂商工艺及设备的部分照片》。26日,该公司又发布了一篇《味千神秘汤料的相关报道》,试图厘清汤料来源。不过,对汤料供应商讳莫如深的态度也让味千的“洋品牌”身份备受质疑。

味千中国2007年3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截至今年8月1日,味千在国内共有连锁餐厅588家。

公开资料显示,味千中国掌门人潘慰是香港人,在赴日考察期间,她发现了味千拉面并取得其中国代理权。1996年,首家味千拉面在香港开业。之后,潘慰将味千带进中国内地市场。

据味千中国官方网站介绍,“味千拉面”店始创于1968年,发源地是日本九州岛的熊本,创始人是一名旅日中国台湾人。然而,在其官网日文版却可以看到,自负拥有九州岛“白汤之雄”美誉的味千拉面在日本仅有100来家店面,而东京只有一家。

记者8月3日致电味千中国,接线员称,味千是港资企业,没说过是日本企业。不过,用的品牌是日本的。

中国商标网的信息显示,“味千拉面”商标由日本重光产业株式会社所有。味千拉面近年财报及其招股书也显示,味千中国每年支付的商标特许费达数千万元。这样看来,味千洋品牌的身份当可确定。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特许经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认为,味千这次在内地卷入“骨汤门”风波,并遭消费者对其身世的质疑,折射出了消费者和经营者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任危机”。“经营者应该积极主动回应消费者的质疑,而不是和消费者耍太极。”李维华说。

洋品牌缘何频频失信

8月2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宣布了味千白汤的制作链条:味千白汤浓缩液的主要成分是“猪骨汤精”,由山东泰安一家食品企业生产随后又由上海一家公司添加调味料、增稠剂、香精等接着再送到味千各门店,用水稀释成白汤,最终出售给顾客。

上海市食药监局表示,虽然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猪骨汤精”基本没有潜在风险,“尽管不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引发拉肚子等疾患,但是过度地宣传,实际上也是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浩雄此前承认,味千涉嫌夸大宣传,但否认存在虚假宣传、商业暴利,并表示只是在换算“钙含量”的时候出了差错。

上海工商部门8月3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味千拉面”关于产品钙含量等广告内容可能误导消费者,工商部门目前已对企业涉嫌虚假宣传的问题展开调查。

李维华认为,近期,味千“骨汤门”、肯德基“豆浆门”和麦当劳“活蛆”等一系列事件令洋品牌的形象大跌。从表面上看,洋品牌的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反商业诚信准则,也与其企业的宗旨相去甚远。但是,在跨地域授权的背景下,市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一旦授权方的品牌管理跟不上,诚信就不能仅仅依靠商家的道德自律,。对于消费者来说,要理智消费,不要盲目崇尚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