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公示

发布时间:2019-08-14 14:25:15


  龙湾的虾虮,瓯海郭溪的米醴琼,瑞安莘塍的五香干……日前,温州公示了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这些“好味道”的传统制作技艺,打破以往“非遗”项目以表演艺术类为主的格局,齐齐进入了候选榜单。

  虾虮的制作技艺

  温州是沿海城市,不少爱吃“咸货”的市民总少不了“虾虮情结”。虾虮腌制后入肉是一道菜,红红的、咸咸的,特别下饭,是温州人爱吃的传统美食。

  虾虮,其实就是近海“动物性浮游生物”中的小动物。市民平时吃到的虾虮,很大一部分都产自梅头,就是现在的海城街道,尤以该地的邱宅为主产地。虾虮在当地生产加工,始于明而盛行于民国前后,直到现在,虾虮的制作技艺才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报申请。

  从海中捕捞到腌制成味,虾虮的制作工艺并不简单,生产劳动强度大,季节性又强,尽管近年来其工具设备和操作方式有了很大改进,但还是没能逃脱行业萎缩的尴尬境地。龙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负责人项建伟告诉记者,解放初期梅头尚有130多户从事此项副业,现在只剩30多户,“张虾虮”这项过于艰苦的行业从事者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多元经济的排挤,更重要的,是受到海洋环境恶化的影响。

  项建伟说,海水污染给虾虮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响,更将成为虾虮制作工艺继续发展的绊脚石;此次申报非遗项目,不仅是为了保护这项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呼吁,保护共同的海洋环境。

  米醴琼酿造工艺

  米醴琼是温州好酒中的老字号,源产瓯海郭溪,此次米醴琼的酿造工艺也入围了温州非遗的公示名单。

  在郭溪,人们视米醴琼为“家乡酒”。上河乡有丰富的米与水的资源,使当地酿酒成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酿的米醴琼,选料、浓度不同,每家口感也稍有不同。从历史上追溯起来,明清时候,米醴琼酒就已声名不小。

  瓯海区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郭溪制作米醴琼酒的作坊有上百家,其中项家的米醴琼酒从清代起就有自家的谱系,传承至今已有四代,如今项家传人项云飞从家族继承酿造技艺并发扬光大,通过现代营销手段,使之走向市场。“这也是传统技艺的一条出路,市场化如果成功,能使得它的经济价值提高,同时其文化内涵也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而传播出去。”

  祖传放痧入名单

  在此次的非遗申请名单中,传统医药类有三项入围,分别是:鹿城张氏祖传放痧,平阳林氏祖传正骨疗法和泰顺山草药疗法。

  通过刮、揉、掐、针刺等中医推拿手段进行放痧治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温州张氏第四代传人张祖南,继承家传放痧医术至今已有40多年,多年来无偿为附近的邻居乡亲放痧治病,治疗患者数以千计。始创于清代的平阳林氏祖传正骨疗法,将祖传秘方与武术、现代医学相结合,发展祖传医术,不少市外、省外的患者都慕名前来。

  此外,温州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市本级)、温州清明习俗(市本级)、杨府爷信俗(洞头、苍南、文成)、海岛做红圆红龟习俗(洞头)、芙蓉板凳龙(乐清)、四都打大猫(乐清)、莘塍庙会(瑞安)、梅坦拔马(永嘉)、财神祭(苍南)、扦柚球(文成)等十项民俗项目也跻身此次非遗公示名单。

  传统技艺唱主角

  自2006年以来,温州已推出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名录推荐的最初期,温州鼓词、平阳提线木偶、瓯剧等传统表演艺术项目一直占“主场”,到今年第五批,推荐名单悄然发生着变化,包括“梅头虾虮传统加工技艺”和“米醴琼酒酿造技艺”在内的“传统技艺”类别唱上了主角,共有13项。

  在第五批非遗名录的公示名单中可以看到,“传统音乐”和“曲艺”两大类别显示“空缺”,“传统舞蹈”只有“山门上垟舞龙(平阳)”一项、“传统戏剧”只有“瑞安高腔”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只有“田式太极拳(龙湾)”一项。

  而“传统技艺”类别,除虾虮和米醴琼的制作工艺之外,还有温州瓯窑烧制技艺(市本级)、龙灯制作技艺(龙湾)、瓯海竹丝灯、菜油姜传统加工技艺(洞头)、网具编制技艺(洞头)、乐清铁皮枫斗传统加工技艺、莘塍五香干传统加工技艺(瑞安)、应凤玉旗袍制作技艺(瑞安)、五十丈粉干制作技艺(平阳)、同春酱油传统酿造技艺(苍南)、泰顺石拱桥营造技艺等11项入选,这些技艺涉及吃、穿、住等贴近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跃成为项目最多的类别。

  非遗评选的外延有所扩展 民间传统技艺成为新近趋势

  温州目前已成功申报和公布了“非遗”名录国家级26项、省级以上78项,市级以上227项,县(市、区)级以上857项;“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家级19人、省级以上128人、市级以上258人;建立了省级传承基地5个,省级教学实验基地4个。

  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评选,从第一批到第五批,如果说早期以曲艺性项目为主,那么,项目的民生化、技艺化,则成为新近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特点?温州市文化馆馆长卢和乐说,民间传统文艺的形成,需要时间、地域、文化、传播等一定的条件,随着历史大浪淘沙的沉淀,其数量就像历史文物一样,是十分有限的,随着“非遗”挖掘的深入,项目一批一批的申报,曲艺类项目逐渐变少是正常现象;为了挖掘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评选的外延也有所扩展,此时,同样在民间生根、发展起来的传统技艺就突显了出来,它们贴近民生,服务于大众的生活,同样具有发现和保护的价值。(记者 金思斯)